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特纳奖”告诉中国当代艺术什么 值得探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2-20 13:26:57 |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作者:林明杰

《未来总动员》展览现场

《未来总动员》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艺术中国)

 

最近,在沪上举办的《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吸引了很多人去看。这个展览最大的卖点是部分参展艺术家曾经获得“特纳奖”或者提名。

在英国创办了25年的“特纳奖”,好比是当代艺术的“奥斯卡奖”。但是,这个展览展出的并非“特纳奖”获奖作品。主办方人士坦诚道,由于经费有限,“所以只能收藏艺术家出名前的作品”。

尽管有这些遗憾,但通过这次展出,“特纳奖”在我国关心当代艺术的人群中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特纳奖”倡导的艺术精神究竟是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25年前,美国当代艺术咄咄逼人,“传统深厚”的英国在当代艺术领域无所建树,艺术地位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英国的“特纳奖”以及“青年英国艺术家(YBA)”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诞生。长期以来,特纳奖与主流艺术观念和艺术市场潮流“唱对台戏”,不断突破人们习惯的艺术疆域,在世界范围引起类似“这也是艺术?”的争论。据报道,英国王储查尔斯更把“特纳奖”说成是“对艺术的污染”。

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特纳奖”的离经叛道。2001年获奖的马丁克里得的观念艺术作品“灯亮灯灭”,仅在空荡荡的展览厅里让灯光每隔5秒亮一次熄一次。而最著名的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的作品则是把动物尸体解剖并浸泡在甲醛里。当架上绘画一统天下时,“特纳奖”

排斥架上绘画,而专注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当时不被主流艺术重视的“野路子”。如今,装置艺术等成为主流,架上绘画被边缘了,“特纳奖”又鬼使神差地把奖授予一幅手工绘制的壁画作品。“特纳奖”只颁给50岁以下的艺术家。它推动了“青年英国艺术家(YBA)”运动的成功,使之在西方当代艺术领域与美国分庭抗礼。

“特纳奖”获奖艺术家在获奖前几乎都是“穷人”,但获奖后不乏成为巨富。如达明安赫斯特目前的作品总成交额据说已经超过毕加索。“特纳奖”自身最大的危险在于―――它正在变成“主流”。只有保持与大多数人“不合作”的精神,保持其特立独行的艺术观,“特纳奖”才具有“特”的意义。这就可以理解,在成功艺术家几乎都掌控在资本之手下的今天,为什么最新一届的“特纳奖”颁给了一位不让自己作品进入商业渠道的艺术家理查德赖特,他那千辛万苦画成的作品将在展出后毁掉。

“特纳奖”至今充满争议。或许它造就了艺术辉煌,也造就艺术垃圾。其实对当代艺术来说,探索的意义远大于是否成功,对人类思想自由的权利争取远大于商业价值的意义。“特纳奖”可以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一些启发:艺术的探索没有禁区;艺术需要独立的思考;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话语平台,而不是盲目跟风,更不是仰人鼻息。

然而,某些媒体似乎还是习惯于用“劳斯莱斯般名贵”“世界最富有的艺术家”来吸引读者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希望我们的兴奋点不要仅仅停留在这一个层面上。

《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展览专题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