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在欧洲看中国当代艺术展

时间:2010-02-23 19:39:54 | 来源:新民周刊

声音>

冬天的阿姆斯特丹 摄影:wallace

选择哪类中国艺术来西方展览,则是少数人策展人决定的,他们为中国当代艺术定性,只接受他们眼中的“中国图像”。中国艺术家只能被动地被选择,被掌控。

文/杨 璐(旅欧艺术家)

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欧洲大部分国家而言,是一个少见的“寒冬”,敏感的艺术家感觉尤其真切。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卖会上遭到挫折,这是商业上的真实反映,但也应该是脆弱的艺术品在“寒冬”发生的“化学反应”吧。这些天,我去了荷兰东北部城市恩斯赫德,在荷兰国家美术馆屯特分馆参观了正在举行的《红色风暴》中国当代艺术展。这个展览的策展人是LisettePelsers,也是这批作品的收藏者,同时他也是这个美术馆的馆长,画作都来自NoHeroFoundation(无英雄基金会),包括已经获得了国际声誉的方力钧、张晓刚、刘晓东、李松松等。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对中国艺术家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诞生过许多在世界美术史上流芳百世的大画家,影响了几代中国画家。我在阿城多年,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影响。但对当代艺术而言,又是另外一种感受了。随着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神话的开始,这里也出现了很多专营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廊。1998年阿姆斯特丹举办了首个方力钧个展,也是荷兰举办的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带动了本地收藏家的收藏活动。一开始收藏家通过画廊购买,很快,他们就学会了直接跑到中国去买。同时很多西方人画廊老板决定去中国开画廊。于是中国艺术家聪明地意识到,只有在西方获得成功,作品在西方买得火,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并卖出好价钱。比如2006年时,张晓刚的作品在西方是卖得最好的,西方艺术评论家甚至认为他的作品可以和安迪沃尔放在同等地位。

下面是我了解到西方人对这次展览中部分艺术家作品的看法。

关于张晓刚——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充满了空洞的力量,当代的解释,传统的造型,西方人可以加上很多自己的解释和理解,比如新旧观念的价值的切断和计划生育政策等。

关于李昌龙——他是个说故事的人,表达的是城乡之间,过去和现在,典型现代的中国思想,用入自己的画面,三度空间,现实和过去,未来的,世界的,在一个梦想还没有结束之前,另一个还没有开始,给西方人一种德国式的浪漫主义思考,清楚的现实,但是找不到家园,失落的家园,现实的抽象。

关于李松松——他把雕塑和绘画结合起来,厚度的浮雕,运用老照片和新闻图片,用画面保留住短暂的新闻,让人们思考,再次制造现实,不同的色彩和笔触之间,新旧意义的整合,让人们想起美国流行艺术家,甚至走得更远,赋予作品个人化的意义,体积。

以上观点至少说明西方人对中国艺术家作品内涵的认识,绝对不是一味的瞎捧。前几年在眼镜蛇美术馆举办过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引起了轰动。但现在这个中国当代艺术展,却没有给人太多的惊喜。观众觉得都是些老面孔,有一些真挚的、可爱的和惊恐的,还有亚洲风情,粉色,像爆米花一样的浅薄。前二十多年,毛主题和“文革”主题在西方最受欢迎。

用一个展览部包含整体的中国,必定是剥落的。特别是那种容易理解的画面,最能迎合西人口味的。但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真实反映全面中国全貌的,很少西方人去作更深层的思考和理解。

曾是某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西方艺术史专家尼克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除了那些标志性的领袖和“文革”符号之外,其面貌远不止以上者几种。但是选择哪类中国艺术来西方展览,则是少数人策展人决定的,他们为中国当代艺术定性,只接受他们眼中的“中国图像”。中国艺术家被动地被选择、被掌控。所以大部分西方民众只能从这些有限的图像里面了解一个并不完整的“当今中国”。这里肯定有许多“误读”。

当代艺术的势力还在西方

任职于苏富比拍卖行纽约公司的MietyHeiden在展览期间做了专题讲座,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好像西方流行艺术,好像安迪沃尔那样,西方化的巨大尺寸的肖像,让人们惊讶中国的发展速度,这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同步的,全世界都随着网络的发展飞速,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介入中国当代艺术。

著名策展人侯翰如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之一,他也介绍西方艺术去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在很多不同层面上仍然有表达的障碍,有关羞耻和敏感,要理解中国艺术,必须首先要理解中国人的紧张,40年的苦难记忆,展望新的未来,必须习惯和旧的家庭观念决裂,重新认识自己。

MietyHeiden还认为:世界上没有几个地方像中国这样从古老一下子到摩天大楼,这是一个急速变化的国度。艺术是发表自己的评论,看未来,同时往后看,你必须有世界观,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人看西方,和西方人看西方是不同的,这也是有趣的,主要是,不应该再用传统的眼光来衡量中国。同时中国又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30年的开放使得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所以西方现在非常热衷于中国当代艺术,为满足这种需要,西方人到上海、北京办展,而且所有的计划大多都能实现,所有的困难都能克服,这说明中国的开放度越来越高。而且外国人也热衷去798等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场所,特别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地方。当然,当代艺术的主要势力还在西方。

好奇的拍卖市场会害死中国当代艺术吗?

有一部电影《好奇害死猫》,西方人对中国的当代艺术有这样的看法,觉得拍卖市场哄抬价格,对艺术家而言不一定就是福音。德国的艺术鉴赏家Angel和Willy对我表示:中国的拍卖行其实还处在上升阶段,这个市场如何定位它,还是要看具体情形的。整个当代艺术的市场,现在越来越多元化了,西方主流国家之外还出现了俄罗斯、中国、中东等更多的新兴力量,尤其是中国,势头非常强劲,虽然一时还不能撼动纽约和伦敦的中心地位,但已经在改变全球的艺术市场格局。

从20年前开始,就有许多西方收藏家在中国购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比较知名的如乌力·希克(Uli Sigg)和盖·尤伦斯(GuyUllens),但他们不认为这是投资。到了10年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亚洲人也看到这个市场的迅速发展,投身于收藏行列,他们中有更多是以投资为目的。西方人的传统观点是,投资艺术品应该交给艺术品经纪人去做,而不是收藏家。在西方至少有六成购买艺术品的人不认为这是一种投资,他们喜欢艺术品,对他们所收藏艺术品有了解,跟艺术家甚至很熟,这种购买有着深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这跟中国收藏家有本质的差别。

金融危机肯定会影响艺术收藏或投资的。但是实在好的作品还是有市场的。中国现在也有些银行在仿效西方的银行设有艺术品收藏部门。艺术品银行业务是为已经参与艺术品购买收藏的银行客户提供服务,而且这些人很可能还是比较资深的藏家。

荷兰某风险公司的投资管理Ranko先生认为国际范围的当代艺术品走低,不能肯定里面是否有意识形态输出的原因。中国当代艺术在欧洲很红,这是事实。前几年,阿姆斯特丹的几位青年艺术家恶搞了一个展览,他们集体模仿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此噱头来吸引媒体,因为来自中国的艺术家要比荷兰的艺术家更容易吸引关注和新闻视线,他们的计划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果然新闻媒体都出动了。

西方人在当今的中国身上找到了当年的“青春期”。不过西方人学习和迷恋的速度是无论如何也跟不上中国的发展速度的,中国的活力无可抵挡,西方从指手划脚到开始自己学习思考和再认识中国,谁也无法扼制,强烈新旧的对比和反差造成的震撼力,新鲜并刺激着优雅“温吞水”般的欧洲人。同情,羡慕,优越,失落等各种情绪并存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