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是个道德高尚的职业,是个知识广博,洞察社会现象并有着独立观察批评能力的专家。
批评包括评论、评判。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所以,批评也不仅是只批不评。关键批要批的有道理,评要评的有理由。
曾有形容批评家就像森林里的啄木鸟,辛勤地劳动为树木健康成长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首先表明一下批评家是个笼统的概念。由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产生了各个专业领域的所谓批评家。文、史、哲、经、政都有相应批评家。就拿文艺领域来说,有文学批评家,有艺术批评家,严格的讲艺术还可更专业的分美术、舞蹈、音乐、建筑、电影等等不同艺术的相关行业从而产生相应批评领域的批评家。
当然,分这么多行当,有人会问有必要吗?我认为这些领域虽然有些是相互有关联,但毕竟行业特点和知识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艺术不仅是个相对行业,最起码把艺术分为传统和当代的两个领域。事实也心照不宣的各自在划分的领域做着各自的事了,否则,批评家的担子就太重了吧!
传统与当代又是一个容易争论的题目。传统通常意义为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当代指的是目前的时代,是有别于古代、近代、现代。用宽容的时间划分从1949年以后至如今为当代吧(理由:现在人鲜活的记忆犹在,已经得罪人了!)。也有直接解释为当今发生的现象。那么可以粗略的讲当代就是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现象与本质(包括当代人沿用传统的精神)。
由于当代艺术发展使其概念范围的广泛延伸,美术这个词渐渐被视觉艺术或当代艺术这个更宽泛的词所替代,这样批评家面对的当代艺术领域也就不得不宽泛的升级为当代艺术批评家或批评家。
在如今的艺术领域人们常使用批评家这个词,大概就是指的当代艺术批评家吧。那就用批评家这个词代替当代艺术领域的批评专家。
乔治.布莱(比,1902-1991)曾言:批评家本质上依赖于他人的思想,是从他人的思想中得到食物和营养的。从主体经由客体到主体,这是对任何阐释行为的三个阶段的准确描述。走向对象,乃是走向自身。
从这段话看,并没有表明是不适用任何语境下的动机。但是,这句话明显的表明批评家不具有思想发明家的功能而仅处在于一个中介并起着理解主体与主导客体再回到意义主体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唯一性并非基于某种思想而是基于某种思维道德——也可以伟大的说是用什么去把人们引向何方的人。
因此,对于批评家在没有能力生产思想功能的前提下,其世界观道德观与广博的知识和观察能力的确定形成,决定了其批评格局的重要结构。
中国在近百年的受西方思想的浸染,导致本国思想的发展已处于明显边缘停滞状态(我曾经撰文批评儒家并非反对传统而是言儒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及儒家带给中国的弊端问题)。也有学者萎靡言道:当今中国人文思想领域已无法超越过去或西方。
就已知的当代艺术现状,显然批评家沿用西方现代思想的要大于本土的传统思想。
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也关系到当代中国是否有文化、有思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或超国家超国际主义的问题。
关于拿来主义,过去已讨论过,在一个国家形态或被其它国家忽视和辱略的时期,学习别人的不管是精神思想还是物质基础,都是最便捷省力且效果明显的方法。
然而,这个问题在如今中国物质基础已与国际同步的前提下,精神思想的呼唤尤为显得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这也关系到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思想贡献和作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我们以后总结也不在乎只是个通过索取别人的思想才得以发展的历史历程的物质繁荣的称什么国家都可以的国家。
当然人类的文明包括思想都可以交融、共享。但也不能总是享用别人的吧!中国有句古话:来而不往非礼也!
由于中国批评家,特别是当代艺术批评家,其思想理论大多基以西方批评思想为主导,其本身就有点底气不足。面对浩瀚的西方思想史,批评家选择任何一个思想都有点帮闲的尴尬。当然,也有坦然的习惯性拿来主义到底的实用主义批评家。
成为一个公认的批评家,实属不易。大多中国批评家年轻时就喜欢文学诗歌或历史哲学,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如果出色的话,可能用大半辈子时间也是不夸张的吧。而艺术家却是通过非文字语言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艺术。这样,就产生了艺术家与批评家在面对艺术作品沟通时就产生了问题。如果艺术家语言(嘴)表达能力可以且阐释地清楚的话,那批评家还能明白。但是,更多的艺术家不太会用嘴言说,更难以动笔写文章。这个时候,就要看批评家是否懂艺术语言表达了。
从人的一生时间来计算,艺术家终其一生如果在视觉艺术世界里有那么一点个人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的突破,那也算是成功的艺术家了;同样,批评家能够写好一篇文章也需用毕生的时间去追求,那也不为过吧。那么,矛盾就产生了,一个(艺术家)要用不擅长的语言(文字)来解释视觉艺术语言,一个(批评家)要用语言(文字)描述不擅长的视觉艺术语言。到底艺术家先解释给批评家听,还是批评家自己看了再说。诚然,艺术家解释的明白吗?批评家又看的明白吗?
最终,大多情况还是艺术家屈就批评家。这样,艺术家极力的解释想法为批评家提供敏感的依据就变得很正常的事。没有办法,艺术家想出名或说的好听一点为了得到理解。
确实,在商业社会有一个古老的秘诀:做得好不如说的好。如今,明白的艺术家都感觉到这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这个现象的问题关键不全是在批评家,而是艺术家在努力造成这种不应有的主动权却掌握在了艺术家的手里,可遗憾的是大多艺术家的能力与时间有限。所以,有批评家想帮艺术家写评论文章,艺术家就求之不得了还在乎写得如何?当然,观众也是只听著名批评家是如何描述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的。
如此。你说,是艺术家追随批评家,还是批评家追随艺术家?
由于目前的社会现状,经济又过多渗入到艺术领域,在艺术的价值标准本来就难以界定的时候,市场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一个批评家,特别是有影响力的独立批评家(专注于批评)而不去兼职策划展览或开个画廊或去大学教书或谋个美术馆馆长的官职,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如果还不允许批评家去美言那些成功艺术家那就实在没有后续的动力,留下的就只有面黄肌瘦的容颜了。
成功艺术家大多有点经济实力(看与谁比了),批评家追富弃穷也是没有办法的,美言一个成功艺术家比发掘一个未出名的艺术家要容易实惠的多。这个时候当然是批评家追随艺术家啦。我相信这只是少数批评家。历史的发展常理为后浪推前浪,没有新鲜的文化万象发生也无所谓历史有什么进程,也无所谓时间有何意义,也无所谓生命有何价值。
如今,有人写文诉说批评界的乱象,这也不能怪批评家或批评界,大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利益主导了我们社会发展的方向,这些价值取向和信仰、道德的迷失乱象所产生的并不只是存在于艺术领域。
由于批评家也是人,在中国这个讲人情的社会,批评家要做到完全客观或正确地引导社会风向只是一种愿望。我只是认为,批评家如果在对于不诚实的文章和观点上尽可能的少作为就可以了。
不过一些人以批评的名义谩骂,那是一点没有用的。如果要我听得进你的骂声,起码你自己做得很出色了没得挑了而且骂的有道理和有水平。否则,白骂不说而且提醒别人也有一张嘴,这样就会引来大家一起骂的怨妇大聚会场景。
听说有美院(打字总出现美元)采取艺术理论专业的学生要常到艺术家工作室窜窜,这是个很好的教学模式。这样也难为未来年轻批评家了。不过以后会出人才的。
批评家这个称谓在我的脑海里是非常伟大的。他是思想家、艺术家与普通大众的桥梁。
尽管批评别人不如做的比别人好更难。
然而,在中国艺术领域的批评现状即使对于所有的批评未必有价值或符合事实,但是,如果对认识事物,乃至对象本身有那么一些启示作用,那也就不错啦!
想起开头比喻批评家为啄木鸟,也是!啄木鸟啄出树木上的虫子使森林健康的成长同时顺便填饱一下自己的肚子,那也是应该的,否则,哪还有力气啄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