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央美摄影系主任王川:纪实摄影并未走下坡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23 20:32:53 | 文章来源: cafa.com.cn

2010年4月23日下午,“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马克·吕布,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将对他一生的经典作品及其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有更深刻的了解,除了影像本身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侧面去了解马克·吕布以及他所代表的“纪实摄影”,由此,艺讯网的记者针对这次展览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系主任王川副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 者:您最早接触马克·吕布大概是在什么时间?

王老师:除了在书上零星接触过他的照片,第一次比较深入的了解他的作品大约是在97年,美术馆举办的马克·吕布作品展。马克·吕布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使得他在中国的认知程度和作品的可读性都比较突出。当时看那个展览很激动,一方面是因为照片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当时正处于中国新摄影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优秀的中国摄影师、艺术家都通过社会纪实摄影探索摄影在主旋律之外的个人表达空间。这个展览恰逢其时。

记 者:对马克·吕布的作品感触最深的什么?

王老师:有关马克·吕布的作品,成就,评价结论已经很多。而就我个人而言,到目前为止,最为强烈的感受是:像以马克·吕布为代表的这批社会纪实摄影大师,他们在自己的时代所创立的、确立的一些摄影观察方法、表达语言、工作方式的范本在技术发展天翻地覆的今天,仍然没有被超越。虽然我并不专门从事纪实类型的拍摄,每每在回顾这个时期的巅峰之作的时候,都会再次深受裨益。这一点恰恰是看他们的作品中最有分量的东西。

记 者:您觉得马克·吕布的作品在当下具有什么意义?

王老师:现在,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本身、图像产生的来源、图像的阅读方式、传播途径、广度和效率,都毫无疑问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我们回过头去重读前辈大事们的作品,相反恰恰是纷繁复杂的摄影现状促使我们一再回到历史,研究承传,从而获得当下的判断并且从中预见未来。

记 者:现在的年轻人的看到马克的作品所受到的感染力是不是比您当年看到马克的作品时所受到的更强烈?王老师:是否更有感染力,或者这种感染力会转变成一种什么东西,也是我感兴趣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未曾触及这些图片所包含的内容。这在感受作品方面肯定有所缺失。如果在内容传达上有一个断代,图像阅读应该存在多解,会直接影响你的感受。惟其如此,相对于内容,那些风格,样式层面的东西相对来说更永恒,它们是可以拿来与现在的许多图像进行对比参照的。

记 者:我了解到,您本来是学设计出身的,那是什么让您改学摄影了呢?您拍过纪实的作品吗?

王老师:我本科就读于原来的中央工艺美院书籍艺术系。读书时开始接触照相机。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大的投入。工作之后,慢慢地这个兴趣开始激增。我本来的专业是学平面设计出身,所以我不是从摄影本身进入的,而是先从图片的使用开始接触图片。随即就觉得这种形式、他的表现力很吸引我,于是慢慢开始拍摄。这时,刚好就是90年代中后期,中国新摄影蔚然成风的一个时期,以往仅仅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摄影逐渐变成了一种个人的行为,使得手拿相机的我们似乎触到一扇大门,里面是未知的表现世界,于是就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和痴迷。同时国家、城市、乡村人们的精神世界都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在对象和题材上为摄影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和选择,摄影无可替代的成为许多人记录和展现个人感受、观点立场的首选形式。和当时许多人一样,我也着迷于纪实摄影这个类型的拍摄。现在想来这是一种类似基本功一样的自我训练。

记 者:为什么没有专注于做纪实摄影呢?

王老师:我在读研究生时正式转入摄影,即使我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平面设计和插图,也没有阻止我这个转变。但是,我却也并没有停留在纪实摄影这个层面。摄影本身就在发展,而且与当代艺术、设计、信息产生的关联日益密切,其表现空间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大幅度的拓展。无论是之前的本科专业背景还是目前身处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最终我转向艺术摄影的外部原因,而不希望仅仅在记录层面运用摄影,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记 者:马克·吕布时期的摄影会不会更纯粹呢?

王老师:我不这样觉得,摄影的发展是和它当时所处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匹配的。就像我们完全不能简单的凭借摄影中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这种变化而断言摄影是否纯粹一样,我也不同意简单的根据时期进行界定。

记 者:纪实摄影有未来吗?还会出现马克吕布那种巅峰时代吗?

王老师:就一种成就来讲,马克吕布时代的成就比较集中,比较凸显,但我并不认为现在的纪实摄影与那个时代的相比就是在走下坡路。同时,也必须承认,随着便携式(尤其是数字相机)照相机,个人电脑,互联网的普及,对新闻纪实类摄影的权威性产生了很大冲击。以前摄影这种手段相对来讲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成为信息的发射源,公众只能通过媒介获得这些信息。而现在,一个事件发生后,任何人都有可能先于记者用照相机、手机拍下来了,并上传到网上。这种信息传播结构的变化会使我们觉得纪实摄影好像再也无法达到当时的巅峰状态了,但我觉得这并不意味着在衰落。在艺术领域中的很多作品对摄影的纪实性进行了非常因素的探讨图像,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作为信息存在的了。对“真实”的定义已经发生变化,摄影媒介在持续的发展,一个巅峰的确立只能够引出更多的而不是相反。

记 者:您觉得纪实摄影将来的发展方向会是怎样的?

王老师:这个很难回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专业的非专业的都直接参与到图像的获取、创作、应用和传播当中,他们共同实践的结果将构成这个领域的发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