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李零访谈:艺术与考古的学术交融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17 20:54:15 | 文章来源: 美院资讯网
 

记:那这种复古在当下中国这种大的艺术环境下,这种情况是怎样的呢?

李:其实这也不光是艺术史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地方,按照政府的规划,要发展旅游,比如红色旅游、绿色旅游,还有一个古色旅游。古色旅游其实很多并不是古代的东西了,因为有一土城墙吧,觉得挺碍事的,也不好看,搬也搬不走,卖也卖不掉。他自己又去做好多新的,他借口当地原来有一个什么古迹,其实那个古迹已经拆了,他做一新的,这不就是一个复古艺术吗?咱们现在新的复古艺术是遍地开花,到处都是复古艺术。

记:既然你这么强调这个复古……

李:不是强调,其实国外的艺术实践都很热心这个题目,我反而觉得国内的人关心不够,所以也试着做一点吧。

记:那您是怎样看今和古这个问题的呢?

李:我觉得古曾经是今,今里面也有很多古的东西。现代的艺术也不完全是现代的,它是踏着古人的脚步走过来的。

记:今天这个讲座是关于山水的,那谈一点您对于山水的认识吧。

李:我就是把去看太行山的一些感受跟大家聊一聊,交流一下,也是说一下对于山水之美的领悟吧。我觉得看得越多,越理解山水,可能不在于它表面的漂亮,不一定光是去表现秀丽之类的。如果你对山水理解的更多,可能觉得好像有些不那么漂亮的山水其实有它另外的一种美,比如说北方的山水,比如说太行山,北方山光秃秃的,没什么好看的,但是当你了解这些山水的意义,当然我主要是讲它历史地理,理解这些,多少会对山水的理解有所加深,其实也就是换一个角度看一看山水。也不知道对做艺术的有没有帮助?我自己觉得我做的这个东西是学科之外的。

记:其实我觉得这个学科是没有多大界限的,就像考古和艺术。可能您看山水比一些艺术史专家看的要透彻,应该是这样的。刚说的是山水,那您对传世的山水画都有一些什么样的认识?

李:中国的山水画,早期在墓葬壁画里就有了,它跟后来的文人画还不太一样,文人有文人自己的情趣。我想现在绝大多数画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人还是会受到比较多的流派、自己师法的一些画家的影响,这个是比较明显的。但如果从艺术史的场合来看,早期的传统是什么样,工匠画的画是不是那么的不可取,是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除了画家写生以一个艺术家身份去看山水,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人在看它,他们的角度有是怎样?那些角度对我们是不是也有帮助呢?比如古代帝王、老百姓、和尚道士、考古学家、地质学家。是不是多一些角度,对我们理解山水会更好一点呢?

记:您刚才说墓室壁画里也有山水,那那种山水有是怎样的情境呢?

李:你们美院的郑岩教授写过文章,专门讨论墓室里面的山水壁画。它跟实际生活中一些山水画肯定是有关的,比如说画成屏风的形式。早期山水画的表现,跟后来的山水画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只是说从工匠画的画到文人画的画也是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有很多联系,我看郑岩教授讲的时候是说,不要太强调文人画是如何跟工匠画的不一样,它们还是有关系的。

艺:那文人跟工匠所画的山水,它们的区别都在哪呢?刚你说它们之间是有变化的。

李:比如说,文人排斥工匠没文化,我书法好,我每一笔里面都有书法的韵味,我觉得这有文人的夸大。“书画同源”说好像说画都是从书法里出来的,其实是表现超越工匠的一种说辞。

艺:好,谢谢您跟我聊这么多。我想在听过您接下来的这个讲座后应该对您的观点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李零简介

李零,男,祖籍山西武乡县。1948年6月12日生于河北邢台市,从小在北京长大。中学毕业后,曾在山西和内蒙插队7年。

1975年底回到北京。

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张政烺先生作殷周铜器研究。

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2-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系西队从事考古发掘。

1983-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

1985年至现在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简帛文献与学术源流、中国方术、中国古代文明史、海外汉学、古代兵法等。

2007年5月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不仅如此,李零还说:孔子是个丧家狗。此语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