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辰
这次的60年素描展引起相当反响。人们特别关心央美举办这样一个素描展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展览,它显而易见是回顾央美的60年素描教育历程,展示60年过程中的素描教学变化及成果。确实,通过不同时期的素描作品与习作展示了这样的历程。可以说,央美形成了一套素描教学模式和惯例,在国内有着举轻若重的影响。
但人们的问题是,素描作为教学60年的成果展示出来之后,其进一步的意味是什么。徐冰在新闻发布会对媒体记者提问回答说素描就是素描。这在里,不知道媒体记者怎么理解,而对于来看展览的学生、老师、艺术家们又怎么去理解。这是有相当讨论空间的一个回答。我的理解,素描作为素描,不仅仅是素描,在素描之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注意。关于素描的好处,自它被引入到绘画的教学体系中之后就不绝于耳,满坑满谷地都是。其重要性的被强调,更是有目共睹:考前班教什么呢?素描,为的是考入美院。考入美院,学什么呢,基础阶段,素描;视为造型能力的重中之重。考入研究生后,学什么呢,素描,言之谓完善造型能力,再加以提高。而如今也有高研班、博士班等等教学形式,听说也有画素描、强调素描之必要的课程安排。如此看,素描在整个学习艺术的人的学习履历中被强调的程度,甚至到了为素描而素描的地步。确实,素描是造型基础,训练心手一致、睹物塑形的能力,也因为如此的高超技艺而被惊为天才。天长地久,对素描的迷恋也是有的,把素描当作艺术创作本身也是经常看到的。
关于素描,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没有这样一课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对于学院教育来说,有必要、有需求。对于素描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各家诸说有异。特别是有一段时间是关于中国画与素描关系的讨论。有人认为素描补足了传统中国画在人物造型上的不足,但也有人认为素描伤害了水墨笔墨的那种灵动和韵味,造型有余而笔墨气弱化。素描是否是国画的根本,还是文化内蕴的文史经传是它的根本?笔墨与素描的关系?笔墨当然可以塑形,且对于写实造型能力的提高,这方面的成就已然硕果累累,自不待言。但另一方面,人物被笔墨造型后又常常丧失了很多气韵贯通的东西,有形式而无精神,有线条而无韵味。这是从造型形式上对国画的挑战,而在由此形成的艺术观念的挑战则更大,即中国画(水墨艺术)是以形似为胜,还是以精气神为要。这是困扰了一个世纪的问题,依然是水墨画家(中国画家)的心结。
在学院素描教育中有很多的争议问题:素描是否为艺术的本质,即不会素描即意味着艺术水准的不足;素描好,是否意味着艺术创作、创造好;特别是,是以素描来判断艺术,还是以艺术来判断素描?素描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更是涉及到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可以离开素描来进行创作?还是离开了素描就不能进行创作?为什么经常当素描意味十足时,但在转换成创作作品时却失去了生气勃勃的灵动?素描对塑造人的视知觉的功效究竟是什么?素描与艺术创造的互动如何协调?素描与抽象的关系如何?没有素描,就没有抽象吗,还是抽象不需要素描?为什么素描成为写实的基础,而抽象的基础在哪里?(这里的抽象指抽象艺术,不是对物体人形的造型概括)
每个学过素描的人都有一肚子的甘苦和感慨。我们说素描好,但也要特别重视素描对艺术思维的影响,对艺术家形成艺术观念的影响,对中国艺术建树的关系。素描在教学中被视为基础,事实上已经说明了素描是一个过程,素描的后面有很多东西等着。除了造型的等待,还有艺术思维的等待、艺术观念的等待、艺术个性的等待。这恐怕都不是单单素描所能解决的,所以才有素描就是素描一解,勿为放大到至尊,也勿为漠视到等于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