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顾振清:美术馆不是提款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6-07 20:08:26 | 文章来源: 顾振清的博客

库:您刚才特别说到国家对于美术馆的政策,这似乎还反映了现在中国过分强调经济的开放,而文化方面相当保守?所有美术馆和公众之间有非常大的距离。

顾:对。中国经济改革和文化革新没有完全同步。不同步,造成了中国文化机制变革的严重延宕和滞后。就美术馆改制而言,中国很多民间和基层的官方北京的美术馆功不可没。它们最早试水当代性、公共性美术馆机制,引领公众的审美趣味。它们的卓有建树的作做所为,对于官方美术馆变革的影响力比较大。2003年我参与创办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它是国内第一个利用政府平台引进民间专才一起管理、经营的美术馆。多伦经验,为中国当代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功能建设都开了风气之先。尤其是策展制度的创新,使多伦美术馆迅速与国际接轨。结果,它在1993-1995年对国内美术馆从意识形态功能向公众美术馆功能转化起到了一个样板的作用。这其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很多举措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举措,就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独创了一个轴心、要害部门,即策展部。美术馆把策展部视为美术馆的总参谋部,专设总策展人牵头,以策展制度的建设统摄整个美术馆的业务工作。以前中国的美术馆没有策展部,只有学术部。策展部的核心功能是展览的原创和策划。美术馆策展是一大堆既强调创意合技术含量、又有时限和效率要求的专业工作,包括有原创展览、引进展览,还有一些交流展览的组织、策划等等。一个专业的展览里面,有巨大的工作量,编辑出版画册,做电子和纸本的请柬海报,公共推广,赞助工作,展览空间设计和布置,新闻发布会,开幕式及酒会活动、展览导览等等,还有很多应急工作,如国际运输、报关、保险,甚至嘉宾接待的工作要做。所以,策展部就变成了美术馆的心脏。

当然,美术馆成立了策展部后,学术部还是有的,学术部做什么呢?做研讨会,做论坛,编辑美术馆的年鉴,建构文献库等,你说学术部忙不忙?忙坏了,哪有可能还去做策展。所以说,许多中国的美术馆原来的体制架构就不合理。不合理在哪儿?连策展部都没有,只好让其他部门越粗代庖,临时援手。那么,谁来做当代艺术展览的原创呢?又怎么来做呢?

所以,美术馆的策展部是一个总参谋部,其它部门如学术部、工程部、典藏部、教育和推广部,还加一个办公室,其实都在业务上围着策展部这个轴心转。策展中心制,这是一个当代美术馆完整的内部结构。美术馆各部门的工作各有方向、专攻,但互相间的横向联通是必须的。其中,尤以策展部这个“总参谋部”对所有其他部门的辐射性沟通、指导最为关键,纲举目张,事半功倍。当代艺术越具挑战性、跨界性、创新性,策展部也就越具重要性。

库:美术馆展览资金的来源是怎么一个情况?

顾:策展部实际上是美术馆里最有挑战性的部门。每一个展览都会涉及到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策展部是需要跟钱打交道的一个部门。很多美术馆还设一个公共推广和联络的部门,这个部门常常要去找赞助,参加好多Party,联络好多品牌。但一旦涉及场地合作、展览合作的融资机会,很多工作又是隶属策展部、或与策展部相关。至于美术馆的开支,以2005年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为例,政府预算仅解决了1/3的开支,另有1/3的支出通过这种各种赞助方式得来。最后1/3的开支,则通过美术馆的一些经营获得资金,比如艺术店和咖啡的经营、部分场馆合作经营、与国际大品牌合作办展等多种方式。

库:到外面化缘有没有对别人回馈?

顾:其实除了注明赞助单位LOGO,基本是没有回馈的。平常,也很少有来美术馆打广告的事情。许多赞助并非来自企业,而是来自境外的艺术机构、甚至使馆。比如说请台湾艺术家来,就找台湾的基金会赞助;请德国的艺术家,那么就找德国歌德学院或领事馆文化处帮忙;请香港艺术家,就请香港艺术发展局援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官方艺术机构来赞助、支持艺术。而中国的美术馆日常办展资金匮乏,国内的基金会又很难帮到忙,只好向外伸手化缘了。

库:还有就是非营利和营利的概念,很多美术馆都打着非营利的名号,实际上很多美术馆也要参与作品的交易。

顾:那是中国部分美术馆一种掩耳盗铃的游戏、名不副实的做法。国外的美术馆以不参与艺术交易为准则。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个别美术馆经营出现巨大问题的时候,可能向社会宣布要拍卖一件、两件作品,来填补美术馆亏损的窟窿。这种交易在美术史上虽有例在先,但是美术馆一般不会这样做。中国的官方美术馆一般只收取场地租用收入。但是,一些企业美术馆和私人美术馆通过销售作品来获得利益,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不如摘了面具,做画廊,倒是名正言顺。

去年,我跟某民间美术馆讨论美术馆的发展可能性时,对方老板,也就是美术馆的创办人直接提出,美术馆能给他带来多少利润?。我说,想要利润,就不要搞美术馆,去搞公司、搞画廊好了。但是企业和私人老板做美术馆,总是觉得必须建构盈利模式,觉得美术馆应该是一个提款机。错了!美术馆不是提款机。

库:这个现象就使得私立美术馆在大众心目中应该有的文化身份失去了公信力?

顾:我觉得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任何机构的公信力都是慢慢建构的,不是说贴上一个标签就有的。中国的美术馆机制的尴尬状态或者说山寨状态,会不会长期地发展下去?我现在不好说。美术馆在中国国情中发展出的“中国模式”,使美术馆的各种山寨形态得以存活下来,甚至还有一个表面的繁荣。用自嘲的话来说,这也许就是中国在美术馆机制上的一个特殊的创造。这个创造居然还得到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仿效。

库:我听说这几年有一些地方要搞房地产也通过所谓的美术馆来造势。

顾:搞这种噱头是可以的。2003年以来,不少房地产商搞这种噱头,通过搞美术馆来博名。这也无可厚非。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做法。这些资金的介入,其实也把当代艺术的社会蛋糕做大了。关键问题是,这些房地产商的美术馆热情能否坚持下去?如果没有坚持,就变成了叶公好龙。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