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现在这样的火爆市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最近美国的《艺术评论》就指出“中国艺术淘金热”有点饥不择食;而面对拍卖会不断拍出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惊人价位,有些人说价格错位了,而有些人却说,价格还没有升到位。你怎么看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方:作为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朋友,我希望市场越来越好。这才能带来社会对艺术品的关注和热心,我自己也能多收入一些。造成高价位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恐怕现在全世界参与进来的这些人,他们或者以个体,或者以合作的形式,没有一个人可以通盘地看得清楚这种形势是怎么造成的,将怎么样发展。其实这里面涉及到太多的问题,比如说当前世界财富到底是怎么分配的,货币的供应、人的欲望,到底不合理到什么程度,或者合理到什么程度,这已经完全超出任何一个行业权威人士的理解。
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我们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分析和想这些问题了。对于创造了高价位的艺术家来讲,他们的生活是没有问题了,他们的作品如果卖得越来越好,我们会很高兴。如果说整体地便宜了,可能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画廊》: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当代艺术的重镇之外,今年像长沙、武汉这些所谓的当代艺术的“二线城市”也开始升温了,你参加了“艺术长沙”的活动,你觉得他们的情况如何?
方:我觉得我很难说自己的想法,站在一个什么立场去解释这个形势。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他的主题基本上都是关于当下人的生存状态的,实际上他最急需当下人的理解和交流。一般艺术家做完作品之后,无论其多么积极地去展出和交流都是不过分的。我们是基于怎样的标准去定什么是一线城市、什么是二线城市?一线城市现在看起来是大城市,大城市所拥有的资源就是观众多一些、收藏家多一些、美术馆多一些、成功的机会多一些。我们可能就是更多地把标准放在“得到”的基础上,我觉得它已经偏离了艺术的核心价值,艺术的核心价值可能是还需要更多的观众、更多可能的关注和交流。因为这种交流而获得的成功,无论是金钱的成功还是名声的成功,都应该是附带的价值,是核心价值之外的。现在看来,我们可能更多地将附加价值作为本体来看了,所以我们说二线、三线,有些还是荒漠。但是整体来说,我们需要一个平台,无论你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都需要一个良性的运转,总要足够量的资金支持你去展览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