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馆这个行业打滚了这么多年,无论是客观的现实和现实的可能性如何,也无论如何地心存高远或心灰意冷,但是,总觉得做人做事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实际出发来确立某种主体的意识和方向性的意识,有某种主体的意识和方向性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时常地想到与美术馆建设相关的四方面的“意识”:一是美术馆的自主意识;二是美术馆的史学意识;三是美术馆收藏的文化关怀意识;四是美术馆的公众意识。
一,美术馆的自主意识
中国的美术馆明显地存在着很多先天不足和社会基础薄弱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在一个被称为“信息”的时代,美术馆既被时代推着走,也在时代中扮演它独特的角色。美术馆应该如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应有的责任,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并演好这个角色,这也许是一个很急迫也很现实,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中国的美术馆普遍地存在自主意识不足的问题,譬如,大的可以说:没有自己的学术方向和定位;没有自己的展览品牌和学术品牌;没有自己坚持的学术品格、路经和立场;没有自己的公众形象等等。而小的可以是:没有自己主动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没有转化资源的能力;没有自己基本的外部形象等。
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方式从以前的相对单一,到现在的多渠道、多层面,立体、多维且迅速,人们一方面能够从多元的方式中迅速地对多层面的信息作清理、比较、思考、判断,使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超越于固定化的意识形态和思维的定势;而另一方面,人们对纷纭踏至,杂乱无章的信息表现出无可适从,一下子失去了选择和判断的依据。美术博物馆作为对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进行接收、复制、处理、传播、再造、储存等的机构,首先,面临的是如何作出选择和判断的问题,一般来说,美术馆应该有自己的学术定位和运作方向,面对纷乱的信息和资源,它们提供了思考判断新的内容和新的可能性,因此,使我们的选择出现新的维度和新的难度。这样,美术馆必须有一种自主的意识,它既不能以一种定势的思维来过滤可能获得的信息,尤其是将对新信息的解读纳入于思维的定势之中,简单化地处理丰富多元的信息内涵;又要有自己的独立立场和视角,用自己的方式包括策划展览、资料收集、作品收藏、公共教育、社会推广等,对信息进行判断,提出自己的问题,构造新的信息资源。再之,我们应该对信息的发生源以及信息应用的出发点有进一层的了解和追问,任何信息的构成都隐含着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性,我们应该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揭示或共构其中的问题和意义。还有,美术馆应该或可能在这样的信息接收、处理和反馈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系统,有目的和系统地构造自己的信息资源,以生成自己的信息话语系统,产生由之而出现的影响力。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动地去接或做展览和学术活动,不会简单地对待和处理展览问题或学术问题,也就可能在众多的信息资源和可能性中决断出符合于自身学术到位和形象的选择和方向,从而体现作为“这一个”美术馆的自主性。
另外,我们所处的又是一个可能回避思考和弱化想象力的图像时代,我们乐于接受清晰无误的图像,简单明了于图像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并且用平面化的图形来表达平面化的思想,图像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占领和统治人们的视觉,使视觉在愉悦中安详而疲倦,尤其是图像以复制的方式迅速膨胀,熟视无睹更成为视觉退化和抗拒的必然结果;而且,当图像成为一种潮流,以不可抗拒的趋势侵占我们生活的一切,不断地引导和干扰着我们的思考,我们好像活在一个被别人规定好的视觉世界里,同时,我们也以我们的方式去规定别人的视觉。作为美术馆,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在使用图像,制造图像的机构,那么,它对这个社会、对这个时代,它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美术馆可以也应该用图像来组织自己的表达定位和话语系统,让图像自身独立思考和说话,那么,对于图像的选择、应用、组织、重构、排列方式等等,这将体现一个美术馆的出发点和学术立场,而图像因之产生的力量和思考的指向,将构成与社会互动的意义,建立学术自主性,对当代文化作自己的表达。
二,美术馆的史学意识
目前国内国际美术馆,其基本功能大致一样,都是围绕收藏,研究,展览陈列,教育服务等基本项目和功能来开展工作的。同时,每个美术馆都会有自己的学术定位和形象定位,以此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建立自己的形象和风格。一个美术馆的功能,目标,定位很重要,这是大的框架,不过,如何在大框架里填进东西,完善这个框架,也就是说,如何去做,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来运作这些功能,实现其目标定位,这更为重要。在个人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我认为,这种态度和方式的关键所在是“史学意识”的问题.
何谓“史学意识”,更确切地讲是,在美术馆的工作中如何理解和应用“史学意识”:
第一,应有时间和认知的距离感,退开一步,静观历史。因为,美术馆具有博物馆性质,它的收藏,研究,陈列都负有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和义务。时间能够过滤许多浮躁喧哗的现象,能够沉积一些厚实本质的东西。美术馆有责任对这些沉积下来的东西进行清理,收藏,研究,揭示和重现它本来的价值,同时也重构它当下的意义,使其成为当代史的一部分,因此,这种“静观”,“距离感”是很有必要,也是很具本质意义的。
第二,这种“史学意识”体现在以当代史的眼光来认知和重构历史,这也就是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当我们面对历史,以静观、距离感的态度来整理和研究历史,要有一种立足点和角度,那就是“当代”视角,我们是站在“当代”去看待历史,我们所揭示和重现的是历史的本来价值,而这种价值其实是当代人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因此,其所体现和重构的意义也是当代的。
第三, “史学意识”还体现在主动参与当代历史的建构,推动当代史的发展。“静观”、“距离感”并不意味着退缩、回避,梳理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获得一份现实的借鉴。从而产生对当代史参与和推动的热情与责任感。历史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历史现象的重新认识,或是对当下发生的事件进行梳理和评判,甚至主动参与推动当代历史的工作,这都是来自于对待历史的一种态度,因此,主动参与和积极推动当代史也便是必然的选择,但它必须有厚厚的历史感支撑着。
第四, “史学意识”还要求对待历史(包括当代史)必须具有“学”--学术、学理、学科……的涵量和目标,从理论的高度来描述历史,并将一些历史经验予以总结、分析,以至提升到理论的层面。不是停留在简单地、平面地描述历史,而应该是阐释历史。
美术馆的展览等活动都应以主动和史学的态度关注和参与当代美术史的整理及建设,充分意识到研究与编辑出版工作相配套的重要性,为相应的专题研究积累了丰厚的历史资料及档案文献。在一些工作细节上--如何编辑、如何设计、文字及插图的到位程度、图书开本等等,都试图以“史”的意识作为指导来进行具体实施。因此,对“史学意识”在美术馆工作中的主导意义有了不断深入和更新的认识。当然,我们也注意到,美术馆工作只有“史学意识”是不够的,当代美术馆越来越受重视和最终价值的体现是放在"社会教育"功能上,“史学意识”所体现的价值应被落实到公民对文化的厚度、对生存的意义,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上,这也许是美术馆存在的真正意义。
三,美术馆收藏的文化关怀意识
美术馆的收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说是美术馆的最主要的“硬件”,因此,对于收藏工作的态度和意识,将决定一个美术馆的学术及历史的分量和意义。在美术馆的收藏方面,我觉得应具有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具体可以是:
一,文化是一个有上下文关系的整体,收藏应注重文化的整体性
美术馆的最基本的职责是收藏和保护文化遗产,那么,何谓文化遗产,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遗产可以泛指所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存在物,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而相对狭义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可能被收藏和展现于美术馆博物馆之中的,我们更倾向于认同具有文化史意义的艺术品或艺术文本,也就是说,我们关注——收藏和研究的不应只是一个孤立的艺术精品,而应该是一组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与“事件”、“活动”、“生存状态”等有上下文关系的艺术文本。
当然,艺术精品具有文化文本的意义,它可能是文化文本浓缩的精华或标的的高度,但是,对于以收藏和保护文化遗产为职责的美术博物馆来说,只考虑艺术精品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文化和历史是一个整体,文化的意义也应是在这样的整体中产生。因此,收藏既应重视艺术精品及其价值意义,更要注重藏品的序列关系以及相关的艺术文本的完整性。
二,文化并不是历史资料的叠加和静态的观照,而应是具有人文的温度和情怀。
美术馆的收藏只满足于艺术史各环节的衔接和视觉的欣赏性是不够的,收藏除了文化的整体性之外,需要有强烈的文化关怀和文化意识于其中,也就是说应该具有文化的价值判断和责任感。出发点引发和决定了藏品的意义,而静态的藏品也因文化的关注而凸现和丰富其应有的意义。因此,收藏是对一段历史的负责,是以文化的责任收藏历史。
三,以文化的眼光和情怀重新解读藏品,凸现藏品的文化意义。
藏品是静态的,而对藏品的解读和使用却是动态的,这些对藏品的研究及策展的应用,将在文化的关怀之下获得广阔的天地和深层的价值;藏品也将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构成整体的意义。在这里,一方面是挖掘藏品自身深层而独特的内涵,一方面将延伸和重构藏品在一种文化场景中的意义。以文化关怀的态度来对待藏品,使深藏于美术馆、博物馆的藏品回到社会,回到历史。
四,美术馆的公众意识
美术馆博物馆近阶段以来,从重视“物”逐渐向关注“人”转向,从收藏、研究“物”到关怀、服务“人”转向。新型的美术馆,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和美术馆博物馆,人和艺术品之间的关系问题,甚至是在美术馆博物馆的空间中人与人交流的关系等等。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文化民主化”的问题,它包括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责职能,纳税人的权益,社会的民主程度等等,更关系到一个进步的开放的社会对待文化的态度和观念。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一个新型的美术馆,应该将关注人重视人的问题提升为美术馆的战略职能。也就是说,如何具有“公众意识”,如何运用相应的方式和手段为公众服务,如何了解公众的想法,具有公众的思路和相应的政策方式,以什么样为目标和目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公众政策”,即一个美术馆工作的出发点和方向。
对公众政策的考虑,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对象是什么,也即什么是“公众”,它的范围怎样;第二、我们可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为公众服务,包括一些实践方面具体的考虑、步骤还有意识观念等等。
首先,“公众”并不是一个无边的,等同于“人民”的概念,“公众”是具体的人和群体,“公众”是由不同的人、群体、阶层,不同的专业等构成的,因此,在考虑“公众”问题及“公众政策”方面,就不能过于笼统和概念化。
一般来讲,一个美术馆的公众政策使命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从艺术文化中获益,这也体现着美术馆的“文化民主化”的理念,美术馆是一个公益事业文化服务机构,它担负着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使命和职能,那么,所谓的“公众政策”就是由三方面来展开和体现:
一、公众的范围、构成和需求是什么?当然,公众的范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它包括各个社会阶层、文化阶层和各个年龄段的人,也包括各种类型即各种兴趣爱好、各种特殊的品位和背景、各种特殊的人群等等,其实,这样的表述已经包含了公众的类型和构成的分析。
这种对公众的构成多方面的考虑,这是美术馆的服务政策、服务方式等等考虑的出发点。对于公众多层面细心的分析,包括对资料收集、整理,对他们心理需求的了解,包括一些问卷、调查、分析等,这些方面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美术馆公众政策的部分,也是为美术馆公众政策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思考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公众进入美术馆的需求是为了获得文化的感受和体验,这也包括精神、情感的兴奋、休闲或刺激和思考等等。当了解了公众的范围、构成需求之后,我们才能够制定出相关的公众服务的政策。
二、我们能为公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由于公众的范围、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们对美术馆的需求也是多样性和多层面的。但是,美术馆是一个应具有区域和时代文化标杆意义的机构,那么,美术馆所指向的具有建设意义的文化性也势必与多样性多层面的公众需求无法完全的一致,有时甚至会产生较大差异。在这里如何面对多层面的观众,又跟美术馆作为文化标杆的意义构成太大的冲突。在这方面做什么样的工作,我个人认为,美术馆应该以一种富有文化建设性,包括对区域、对时代所应有的文化姿态和知识理想来为公众服务。
在公众政策方面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提高更多的公众文化水平,同时注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要考虑到不同公众的接受方式以及他们的构成成分和需求、兴奋点,如何重新激发起美术馆与公众之间的活力,使美术馆能够满足公众在艺术、历史、求知等方面的深层需求和潜在目的。
在美术馆的这种公共服务方面,由于公众构成的成分的多样性,公众也应该具有的多层面,尤其是对特殊人群的服务和关怀,这既包括专家学者、研究者、艺术家、文化人等等的服务,也包括一些残障人等等。
当然,美术馆的公众政策是一个很丰富也很有挑战性的课题,上面提到的只是有关公众政策思考的出发点,由这样的出发点展开,会衍生出许多美术馆新的思路和意义。比如,公众政策如何将博物馆致力于动态发展的背景中,其确定的方针、纲领应该如何在美术馆的一切重要性工作中予以贯彻,如美术馆的发展计划、教育培训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履行其社会职能的各种形式、公关活动接待方式等等。比如,如何保证公众被当作美术馆重要的合作者来对待;如何尽可能地保证各个社会阶层、文化阶层和年龄段的人都来参观美术馆,使参观者不仅在人数众多,而且结构多样,具有代表性;还要保证公众受到认真接待,有各种付诸实施供他们,使他们认为是真正有意的文化体验。
美术馆的公众政策其基础来自于公众意识,同时既要借鉴理论知识,又要借鉴实际研究经验,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公众的修养将公众与美术馆与艺术作品之中的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文化民主化”的最好的定义是,“让更多的人接近艺术作品和精神产品”,(法国作家马尔罗)我再补充为:让更多的人以最佳的状态接近艺术作品和精神产品,这就是美术馆公众政策的文化民主化的实践和体现。
2009/10/20于中央美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