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向往虚空的伊夫·克莱因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27 10:27:07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专稿

 

完成了上述表演和行为艺术创作之后,1961年,克莱因又着手进行另一种被他称之为“宇宙起源”的实验性绘画。他将涂上颜料的画布绑在汽车顶上,然后开车在雨中飞驰,通过风吹雨淋,使画面产生各种偶然的抽象痕迹。这样的作品是人力和自然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除了风雨之外,克莱因还把火作为绘画创作的手段。1961年2月,克莱因在法国燃气试验中心,用喷火器当画笔,将炽热的火焰喷射在涂有红黄蓝各种颜料的石棉板上,由此创作出一批《火画》(Peinture feu)。在那些《火画》中,红黄蓝各种颜色经过烧灼,产生一种热烈奔放的视觉效果。关于这组作品,克莱因写道:“总的来说,我有两个目的,首先是记录在今天的文明里人的影响力的痕迹,其次是记录引起这种文明的源头,换句话说,就是火的痕迹。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所思所想总是与空无联系在一起,我肯定,在空无的中心,如同在人的心脏,有火在燃烧。”(1961年写于纽约,引自1965年巴黎亚历山大·伊奥拉斯画廊《伊夫·克莱因画展前言》)

在克莱因的有形的作品中,除了上述勉强可称之为绘画的平面作品之外,还有三维的立体作品,他利用海绵、石膏和树脂等材料创作了大量雕塑,其中一组根据新现实主义各位成员的形象创作的纪念浮雕像尤其引人注目。1962年创作的这组肖像浮雕都是通过从真人身体翻模而制作完成的,每个人像都涂有颜色并配有底板。克莱因将自己的半身像涂上金色,固定在蓝色底板上,而其他人则是蓝色形象,金色底板。这组作品在展出时,一字排开,克莱因将自己的金色塑像置于正中心,其他人像则被排列在左右两边。这组肖像浮雕作品的创作和展览方式充分显示了克莱因狂狷自大的心态。

在克莱因的艺术创作活动中,还有一件买卖观念艺术作品的行为值得一提。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59年的一天,克莱因将原来存放在画廊中准备出售的作品全部取走,然后告诉画廊老板说,自己的作品是非物质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顾客要购买,仅仅留下支票,交易就算完成了。这样的买卖似乎荒诞不经,但是克莱因最终还是与一位名叫佩皮诺·帕拉佐里(Peppino Palazzoli)的意大利人做成了一笔这样的交易。1962年1月26日,克莱因将帕拉佐里约到塞纳河边,当着证人的面,将一件他称之为《非物质的绘画感受区》(Zone de sensibilité picturale immatérielle)的作品——其实就是一张收据——交给帕拉佐里,帕拉佐里则付给他一片金箔。克莱因随即将金箔扔进塞纳河,而帕拉佐里则按要求将收据烧毁。如此这般,克莱因完成了一件独特的行为艺术创作。通过这件作品,克莱因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有形的作品来源于无形的观念,因此无形的观念就是作品,甚至比有形的作品更重要。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1959年,克莱因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一个报告会上高声说道:“什么是感觉?感觉就是存在于我们自身存在之外,但又永远属于我们的东西。生命本身并不属于我们,但我们的感觉让生命属于我们,我们用感觉来感受生命。感觉是宇宙,是空间,是大自然通用的货币,我们可以用它来购买‘元物质’状态的生命。想象力是感觉的交通工具,张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获得作为绝对艺术的生命。”

1962年6月16日,克莱因因心肌梗塞猝然死亡。这位毕生渴望超越实在,进入虚无的艺术家,留下他那崇高而永恒的观念,从物质的世界消失了。在克莱因仅仅八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1077件作品,这些作品是他传达艺术思想的载体和媒介,它们被后来的艺术史家分别归入极简主义、环境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偶发艺术和观念艺术等各个不同的门类,事实上,克莱因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各种后现代艺术流派的先行者,这位短命的天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德国的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齐名的极少数可以与美国艺术家相抗衡的欧洲艺术家之一。

在雷斯塔尼眼里,克莱因的逝世意味着新现实主义作为一场运动的结束。

王端廷:新现实主义概述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