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赵美发(以下简称赵)
采访人:批评家、策展人王林(以下简称王)
“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平行展在威尼斯展出,引起了国内外的很大反响。中国“历史文化进入当代,其系统早已不完整,呈现出一种碎裂的状态,和其它文化互相交叉。在这种文化语境下,我们如何把自身历史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通过个人化的艺术语言加以转化,这正是当下中国艺术家应该直面的问题。”——策展人王林老师努力探究的问题结集于此。
赵:王老师,今年双年展有主题展、国家馆展览和平行展等等。而平行展申请量大,申请难度也很大,王老师在申请过程中肯定有些比较艰辛的事情,或者是感触比较深的东西,能否给我们讲一下。
王:近年威尼斯双年展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就是在主题展和国家馆展览之外增加了平行展。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章程,强调原创性的艺术创作和展览的学术性。这是对威尼斯双年展很好的补充。大家都知道主题展是单个策展人按照自己的意图来组织的展览,它有一定学术性,但比较有限。每一次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总会受到很多批评,因为意图太鲜明了,就有很多排它性。另外一个是国家馆展览,国家馆展览严格说来,在学术上跟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期待的学术状态难以有更多的吻合。国家馆展代表的是国家权力及形象,这在中国国家馆表现得特别明显。
平行展是全世界自由策展人按照自己的学术诉求向组委会提出申请,在威尼斯城区场馆里来组织的展览。这样就开辟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来自于民间,是自由选择的、具有自主性的展览活动。它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更加多元的选择,可以把不同于国家馆的艺术倾向呈现出来。我觉得这种不同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在对比关系中,看到不同地区艺术的更为真实的面貌。
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非常多,同时有一百多个展览。你的展览要能够突现出来,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非常重要。首先是展览本身的力量,除了一定规模,艺术品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我们这个展览力图要做到的,也的确引起了国外媒体很多的关注,包括德国国家电视台、德国《明镜周刊》、香港的凤凰卫视都对展览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报道。王承云等人及作品都上了《明镜周刊》,要知道这对德国艺术家也是很不容易的。第二个是场馆问题。这次我们的展览场地非常好,就在学术桥的旁边,在威尼斯画派展览馆的边上,很便于参观。第三个是传媒,我们利用有限的资金,做了些很有效的宣传,如船头的广告及发行四万份的《威尼斯新闻》地图等。由于这个展览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特别是与国家馆有很大的不同,引起了许多意大利媒体的主动关注。他们是主动来报道,国外的媒体基本上都没有花钱。我觉得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出场应该在媒体上做很好的宣传,要有充足的资金来作更多的宣传,才能引起更多的人、重要机构、批评家、策展人或者媒体能够看到这些作品,这很重要。在威尼斯做展览,是消费最高的地方,也是最花钱的地方。
赵:这次展览,应该说经费支出很大,王老师是如何处理经费问题的?
王:我们基本上是采取AA制,就是每个艺术家找自己的资助者或资助机构,想办法来参加这个展览,我只负责策划、邀请、组织。这次展览我是义务策展,没收一分钱策展费。艺术家也不容易,主要是看重这次展览本身的学术价值。国外很多大型展览都是这样,策展人、主办机构是不管经费的,艺术家自己去找基金会、找艺术机构资助,中国艺术家要适应这种国际惯例和规则,要习惯于和艺术机构、基金会、艺术资助人打交道。策展人必须在某种意义取得学术自由,他不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经费考虑上去,应该多考虑学术问题,考虑怎样把这个展览做好,不要让一些本来与展览学术诉求无关的东西,成了策展人主要考虑的东西。功利的东西在国内看得太多太重,学术主题、学术诉求、学术研究、学术阐释、学术探讨变得反而不重要,金钱的问题、操作的问题变成了主要的东西,这样很不正常。不管怎么样,国际展也好,国内展也好,的确要花钱,但钱要花在刀刃上,特别不要让金钱干扰了学术,干扰了展览效果和它应该具有的影响。
赵:王老师刚才也提到了中国馆的问题,今年中国馆的方案、艺术家挑选出来后反映很大,批评的声音也比较大,给人感觉好像威尼斯双年展的威信力有所降低,王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这个问题要仔细分析,简单的这样说不太成立。首先威尼斯双年展的威信并没有降低,你去了威尼斯就明白了。双年展期间几乎全世界重要艺术机构、艺术媒体、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都会云集威尼斯。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要找一个住的地方都很困难。尽管每届威尼斯双年展都有很多批评,但这也很正常,不是因为说受到批评,它就没有影响力了。我觉得国内媒体的说法不太成立,威尼斯双年展仍然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出场、向世界证明自身价值的极为重要的舞台。至于中国国家馆,此处我不作任何的评价,自己也在威尼斯做展览,最好不去说人家做得好不好,让其它人去评价。今年中国艺术家有很多人去威尼斯展览自己的作品,总的来说是好事。中国国家馆的问题不在于展览了什么作品,而在于它的遴选机制,甚至不在于具体的遴选机制,而在于中国国家馆的集权体制,代表了国家意识形态,官方化而非民间性的国家意识。不过是加上了两个字“当代”而已,“当代”并非因为有了这两个字形就有了意义。客观地讲,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思想博弈的场所。
赵:王老师这个展览,反响很不错,媒体也报道很多。近年来王老师的文章或者展览都与历史文化有关的,王老师认为历史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是什么?
王:刚才谈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出场。今天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不可能闭门造车。艺术创作应在全球化语境和中国本土历史语境中进行,要有全球的眼光,要有当代艺术语言形态。这种语言具有相当的国际性,因为艺术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跨越国界的。中国艺术在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中出场,不是为了出场而出场,是为了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诉求、思维智慧而出场的。对他国的参观者要有某种启发或提供某种思考、某种感受,要有这样的一种作用。如何判断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首先是价值由谁来给出,显然更多的应该是由中国艺术家、中国批评家、中国策展人来给出,而不是由资本来给出,由他者来给出。第二是怎么给出,这就是我们谈到的中国性,中国性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给出怎样的价值。应该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现实的语境中其针对性是什么。
另一个方面,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出场,这样一个全球化语境不是凭空来的,必须跟中国历史文化上下文发生关系的。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很多由集体意识形成的。而用荣格的话说,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经历长期中国古代社会和近几百年,正在缓慢地朝现代社会转化。这样的历史和今天的关系,其实是中国艺术身份的根源和基础。如何把中国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中国艺术家个体创造的艺术语言,从中呈现出独特的思维智慧,这就是我们谈论艺术价值的核心问题。只有在这样一种过程当中,在这样一种努力当中,在这样一种工作状态当中,才能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诉求,也就是中国性问题的学术追求。
赵:王老师你在评论文章中提到了文化、艺术、和人,你觉得他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王:我觉得艺术的问题既是文化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它离不开人所处的文化历史,这是一个纵向的关系;也离不开文化现实,这是一个横向的关系。人正是处在这种纵向和横向的交叉点上,因此每个人表现出他自己的独特性。艺术的个体意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非他性,而是一种独特性,是不可取代的、唯一的,所以有价值的东西。我强调艺术的个体意识,首先艺术是一种推动人自我个性生长的力量,艺术始终是有助于人的发展、充实、丰富、深化的,它推动人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发展,让人实现自我精神的生长,促成这种生长,所以我说艺术是人的问题。今天中国人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中国性里就包涵国民性的问题。我们在网上看到那些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老实说,只能表明中国人现在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民族,这个民族还没有做好大国担当的准备。正因为如此,我们要通过艺术,推动中国人朝着现代、公民、理性这样一个方向进步。人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真正去建设、推动文化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如果中国没有民间的公民社会的建立,民间没有自主的、自由的、自发的生长文化的权利,要说中华文化的复兴我觉得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化不可能由权力意志来决定。
赵:王老师本次展览组织从展览现场来看,艺术家的发挥怎么样?
王:这次展览在学校里做,很多作品需要根据现场来处理。意大利人对他们的传统建筑是很尊重的,我们也要尊重。现场首先是对室内展场的调整,我跟艺术家取得一个共识,就是不要把展馆布置得跟画廊一样,整整齐齐,和建筑没有关系。就让作品与建筑发生关系,让建筑本身该呈现的就呈现。如王承云的画就用了一个三角形的布置,避免了侧光,利用光线让作品显得很自然,与环境有很好的沟通。焦兴涛的雕塑更典型,他的作品都是放在走道、过道甚至跟真的暖气管形成相互关系,我觉得非常地道。再如影像播放,应天齐把教室的桌子椅子堆成一个屏幕,影像打在这个屏幕上,效果非常好。比他完整播放的录像还要好,改变了原有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纪实性。冯峰在教室做了挺有意思的作品,教室里有一句话 “你们不能光动手,还要用脑子思考”,他把一个金色脑袋挂在教室的墙上,然后用标志指向它,学生在上课时觉得非常喜欢。
另外,展览做户外装置作品的条件也很不错,有两块户外场地。在威尼斯有这样的户外场地做作品比登天还难。我们在两个花园场地展出作品。王小松做了一个75米长的作品,在修道院的长廊里,作品和场地非常吻合,就像在那里挂了一串中国的红色鞭炮,一下就把那个场地控制住了。那里正是我们开酒会的地方,喜欢跳舞的意大利人就在他作品旁跳舞。何工利用了长廊的另一端,作品从海拔五千米到零海拔,用牛粪做的砖块。来到威尼斯后,他不仅做了这个现场,而且把现场虚拟化了。最后题目加了一个名称叫“拯救威尼斯”,因为威尼斯快要被淹掉了。他拍了现场,拍了海水的照片,把背景抽离后变成了海水,用牛粪作为墙堤来挡住海水,这种虚拟很有意思。
艺术家们做的都很有现场感,这是展览专业性的体现,也是艺术真实性的体现。因为所谓真实,一个是身处问题的真实性,另一个是呈现现场的真实性。从这一点上说,这次展览大家做得都非常投入,很有想法,也很有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