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鉴定界的泰山北斗卷入骗贷案,动摇的是整个文物鉴定以及收藏行业的公信。一个行业如果被“大师”们搞砸了,千万别给后人说“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
“金缕玉衣”的资料图片
据报道,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一公司老总自制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老总据此骗贷10亿。
据说专家们拿了几万的评估费,可评估过程好像有点儿戏———他们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围着玻璃柜子看了会就做出了判断。
就社会影响而言,中国文物鉴定界的泰山北斗卷入骗贷案,动摇的是整个文物鉴定以及收藏行业的公信,这不能不让人发问,中国民间收藏还有多少鉴定是真的?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可谓如雷贯耳的名字。盛名之下,有几人会相信,其做出的鉴定不是秉持专业精神,而只是“隔着玻璃观花”?杨伯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责任全部推到了已故大师史树青的身上。如果事实如此,那么史树青有责任,但是,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真相究竟又是什么?
或许,如杨伯达等人并未想到,自己的一个草率鉴定居然会牵扯到“骗贷”数亿元的案件。然而,毫无争议的是,他们的行为违背了基本的学术与科学精神。他们在拿到“出场费”的时候,或许根本没有想到,如此不负责任的鉴定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文物鉴定界泰山北斗也如此不堪,那么,断送的恐怕只是整个行业的声誉。
其实鉴定和评估是两个业务,鉴定决定的是真假,评估师在此基础上估价。这些本来是做鉴定的专家,似乎也没给出一个估价的标准和算法,就凭一两个人随口提出的价格就给出评估价,本身就越了界。
而且,国内的文物艺术品鉴定行业的习惯性做法弊端多多,之前艺术品拍卖市场好几件价格过千万、过亿的作品都引起过争论。中国传统的文物艺术品鉴定靠的是专家学者们的学识、眼光和经验,至今还是主流,而更加客观的鉴定方法———比如碳14测年法、成分分析法和热释光测年法等———却很难推广开来。
这和收藏市场的生态有紧密关系。因为多年来收藏市场容纳了大量的赝品仿品,已经收藏这类东西的人和进行中介业务的拍卖公司、经纪人都不愿意多花钱走这个程序,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利用种种模糊空间出售来历不明的作品,获得超额收益。
在此情况下,对艺术品鉴定进行某种规范或许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比如,至少可以规定,鉴定专家应该对自己的鉴定结果负责,如果他无法肯定,也要在鉴定报告上声明此报告不得作为所谓向银行质押、贷款的凭证之类。
对鉴定专家们来说,也需要更谨慎和职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因为这牵涉到巨大的利益纠葛,说不定哪天自己会因此成为被告。当然,一个行业如果被“大师”们搞砸了,千万别给后人说“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