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觉得出现今年中国美院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主要有哪些原因?
王赞:今年中国美院报名这么火爆,既有国家大方针政策的出台以及艺术学自身成独立学科的因素,也有学院这几年不断发展、得到报考认同有关。
事实上,每项重大政策都会引导相应学科快速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各种文化机构孕育而生,急需大量的艺术类人才,而这种需求也蔓延到了艺术教育最前端的招生环节,不少学生为了毕业有好的就业机会选择了艺术。此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也让今年的艺考招生着实火了一把。以前艺术学是文学的下属门类,由于两种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艺术学的发展有所限制。而独立以后艺术学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让不少学生看到了艺术领域发展的无限空间和潜力,从而也对报考学生人数增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效应。
而在这些外因的基础上,学院这几年内部教育质量和教学环境的提升,使得学校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今年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共下设5个一级学科申报点,我院就具备4个一级学科的申报点,这是国内专业艺术类院校一级学科申报点最多的。同时,在学院招生环节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也被广大考生认可。
记者:对于现在社会上不少关于“考不上大学的人学艺术”、“高三临时学画投机艺考”等说法和现象,你怎么看?中国美院如何防范那些文化课较差的学生艺考投机等情况的发生?
王赞:艺考投机的现象确实存在不少,我了解有不少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艺术基础,但文化课又不是很好,于是在高二甚至高三开始突击美术培训。我们对这种情况也非常关注,因此在近几年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通过对考试形式的不断变化,以求能真正让基本功扎实、艺术感觉良好的学生从众多参考学生中脱颖而出。
今年的招生考试中,考素描考试和色彩,都不再像往年一样,明确标明石膏素描、人物素描,或者色彩默写等具体的考试方向,采用更为灵活的考试方式。例如在素描的考试上,以前基本上都是考的石膏像,各地画室也都是按照这个去培训的。但是我们考试时采用人体写生,模特摆出一定造型,考生用铅笔画模特,这样就考查学生对人体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细微处的观察,这种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评分时每个评分老师手里都会拿着模特的照片,借此比对学生作品;而在色彩方面以前都是采用默写的形式,这样学生很容易照本宣科,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反复训练去强化。而这次考的是色彩写生:一个花篮、一束花、一个白盘子、几片面包、一些水果,学生可以充分调动现场的色彩和感光等元素进行创作。
其实,今年的艺术类考试考题变化,也表明了美院考试的改革方向,更注重考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今后考试的目的,就是让一些基础好、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学生,与只会死记硬背、高强度机械化训练但本身不具备很强艺术基础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能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由此避免那些存在侥幸心理投机艺术的学生。
对于那些文化课不行而选择学艺术的学生,我们学院在前几年就规定语文和英语都不应低于85分和70分,有个别专业这两项设置要求达到100分和90分。事实上,最近几年招生情况来看,学生的文化课情况普遍还可以,不少学生的成绩甚至达到重点院校的录取线。
记者:今年中国美院进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首次尝试自主招生,这种招生模式与传统招生有何不同?
王赞:首先,我们今年是首次尝试,选拔美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艺术天赋、忠诚于艺术事业、具有扎实“童子功”的60名优秀考生。因此,对于这些人才的选拔,较传统招生考试要求更为严格,需要进行多轮选拔。首先报名学生需根据报考专业提供其相关材料及创作的作品,我们对作品筛选后确定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学生,考试的题目也较传统招生考试的题目灵活性更大,而且对学生基础功、现场的把控能力也要求更强。此外,他们还将进行面试,这样以便我们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了解。
事实上,这种招生方式,在高考刚刚恢复的时候曾经使用过。当时采用考生先寄报名作品,初选合格后,再发专业准考证的方式。考试科目比较多,应试者要考素描、速写(单列一个科目)、色彩、创作(命题设计),外加专业初试和复试。但随着艺术类考生人数的激增,这样的操作程序比较繁杂,尤其在外地设考点多有不便,因此被简化成现有的招生模式。
现在这个试点仅仅针对浙江省内开展,我希望这种模式在尝试改良以后,能在全国推广。届时,全国各大美术院校能形成如“北约”、“华约”这样艺术类的联合自主招生平台,借此发掘更多艺术精英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