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军
编者按:2012英国伦敦奥运会期间,由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主办的“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将于本月24日至31日在伦敦奥林匹亚西厅展出,此次展览甄选了具有艺术影响力的老中青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作品,旨在向英国公众和各国奥运会观众展示具有本土情怀的中国油画。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冷军老师接受记者专访,向我们阐述了其创作思路以及其创作理念转变的缘由。
记者:您是中国超写实绘画的领军人物,现如今,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会把自己的写实性的绘画语言和某种寓意式图景相结合,表达某种观念,在您看来和您的不同点是什么?
冷军:我只能告诉你,我自己的绘画是纯视觉上的,所谓艺术是一种“感觉上的加工”很符合我的状态。我用肉眼观察,将肉眼看到物象的转译在画布上。尽管我的油画作品似乎有几种样式,如:所谓的超写实绘画和散手的写生,但其本质并没什么大的不同。应该与肉眼观察的距离有关。近距离观察和远距离观察画出来的作品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了。前者超写实,后者普通的写生。可以说在一定距离以外,如五米,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都高度的真实。但五米以内就不同了。
记者:近年来你画了许多的现场记录式的一系列作品,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创作这些作品的?您现在常常是写实与创作交替进行,两者在您的艺术中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冷军:这两类作品交替进行的最大好处是解乏,解艺术感觉之乏。没有艺术感觉的创作是非常痛苦的,也画不出好的作品。超写实画疲乏了不妨换别的方式画画,这样就能保持长久的艺术感觉的新鲜与活力。我不会去做某个绘画专项的专家,那样的“专一”反而无法让你的心智与感情全部投入,所以我绘画的题材、样式、类型很多,几乎是什么都画一画。这边疲了画那边,这样就能充分的调动艺术情绪,保持创作的激情与活力。
记者:艺术家进行艺术的创作需要某种强烈情感的激发,同时又需要特别理性的分析研究,两者结合才能付诸于画面,创作出好的作品,您是如何平衡这两点的?
冷军:艺术感觉向理性的方向升华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艺术感觉是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如何激发与控制都是艺术理性上的一个课程。大概地说没有感性上的激发形成不了创作的动力,但没有理性的掌握前者有可能会成为脱缰野马而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画面。天马行空谁都会觉得痛快,如同飙车,没有刹车就太危险了。写实性绘画就更是离不开理性的掌握即所谓的法度,这是一个自动与控制的工程。
记者:从早期“架上绘画与装置艺术互动”的作品,到您类似摄影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再到具有“记录性”、“现场性”的写生作品,您在创作理念上发生了一些转变,请您谈一谈促使这种转变的因素。
冷军:我觉得是一个年龄变化带来的一个自然的状态,有点像知识分子到文人的转变,有可能是艺术境界上的一种升华!
记者:“画什么”,“怎么画”,“画得怎样”,是艺术家经常思考的问题,您怎么看这三个问题,并如何思考这三个问题?
冷军:三个问题怎么思考都行,尽管这些问题都不可能被思考得出来,但你必须不断地去思考。天长日久,某日你会突然发现这些问题已不再是问题了。尽管你仍然没有得出答案,但你已经不需要答案了或者你没得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另外我给那些有志于写实绘画的朋友一句忠言:“赶快放下手中正在描摹的照片,五年不去碰用它。你现在不用可能会后悔一时,现在要用可能会后悔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