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当代影像艺术:挖掘人性才是好作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9-20 16:23:51 | 文章来源: 《收藏·趋势》

《收藏·趋势》:您在今年2月份的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中说,这几年的观念摄影几乎成了“摆怪”,为什么有这种认识?

朱其:作为一种摄影方式,我对于观念摄影的摆拍并不反感。我指的是那种顶着当代艺术的名声而模仿,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创造力的行为。

这几年的观念摄影几乎成了“摆一个怪动作摄影”,或者“化装成一个什么人摄影”。摆怪动作基本上是两个手举在肩膀两边朝上,五指张开,类似于猴子抓狂状或者佛教中夜叉的动作。至于装扮“角色”,这两年最时髦的是红卫兵、村姑、千手佛、妖女。前几年还时兴模仿各种著名的新闻照片、历史图片、经典绘画,用得最滥的是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这两张画不仅是被“观念摄影”表演模仿,Video、雕塑、绘画也都在挪用。

《收藏·趋势》:您认为什么样的观念摄影作品才是好的?

朱其:那种反映人的精神内容,表现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本质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收藏·趋势》:法国观念摄影大师弗孔的摆拍,您怎么看?

朱其:他的作品比较梦幻、童真,对于中国的观念摄影有一定影响。其实摆拍来源于新闻术语,本来是新闻摄影的一种方式,在中国的5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大跃进”的很多照片,都是先摆出造型,再拍摄的。王进喜的那张照片,也是第二天摆拍的,即模拟前一天发生的事情,因为不可能再回到原先的场景了。雷锋的许多照片也是摆拍的,比如拿着手电筒读《毛主席语录》的照片,前面是手电筒,头顶上有灯光,左臂旁有蜡烛光等,都是摆拍的经典照片。虽然有人讨论过新闻图片采用摆拍的方式是否符合新闻真实性,但这种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摄影语言,也带有表演的性质。

《收藏·趋势》:您认为中国的观念摄影与西方的有什么不同?

朱其:没觉得有什么差别,他们的起步差不多是同一时期,表现的东西就是各自熟悉的领域,每个人都有所不同。

《收藏·趋势》:您觉得观念摄影中缺少摄影技术吗?

朱其:也有将两者结合得很好的,比如王庆松、吴印咸、沙飞、庄学本等,他们的作品与加拿大的观念摄影大师杰夫·沃尔,德国的格斯克,英国的南·戈尔丁也不相上下。

《收藏·趋势》:前几天在草场地举行了杨福东的个展《靠近海》《等待蛇的苏醒》,与2005年您策划《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的一代》时,他的作品有新进展吗?

朱其:似乎没有什么进展。他的作品就是表达一种江南才子的情怀,那种诗意的、朦胧的,又有些苍茫的东西,有那么点小资情调。现在看,他还是沿袭了那种思维,没有突破。

《收藏·趋势》:当年那批您策划的观念摄影艺术家们现在好多已经不再坚持做了,或者已经转到做装置?

朱其:跨界也是一种常态,现在是“全媒体”“跨学科”“超文化”时代,即艺术手段全媒体,知识背景跨学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其实无论是不是跨界,只要艺术是好的,形式无所谓,那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

《收藏·趋势》:观念摄影还会出现如85、95之类的“小井喷”现象吗?

朱其:这已经是一个艺术群体消失的时代了,不会再像85年之后,长期的思想禁锢,然后创造力出现大爆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现在的社会,艺术已经常态化了,大家不会对当代艺术的新奇感到有什么惊讶之处,艺术已经走向半艺术化、半商业化的模式。

《收藏·趋势》:观念摄影缺乏新进展与这种社会状况有关吗?

朱其:现在是机会多元化。艺术家不太缺乏艺术经费的支持,有些美院的学生,大四就被画廊包了,他们缺乏沉淀,缺乏创新,过度参与到商业活动中,在商业运作中经营自己,但对艺术的探索,缓慢而且可能无效。处于一种高级的平庸状态。所谓高级的平庸,就是有点艺术性,但又引不起别人感动,进而得到启发或触动,它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高级的商业运作模式。

此外,艺术批评的欠缺也是一方面。国内没有几个理论家关注观念摄影,一个个展出来,几乎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反响。另外,因为没有过多的资金注入,画廊的后期跟进配合不上,造不成大的影响,和市场的贴合度也不好。以前华辰拍卖中还出现过观念摄影的专场,这几年也消失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