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别再拿雕塑开涮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24 10:23:18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报》

从公众对校园不雅雕塑的种种讨论,到各大高校雕塑频繁遭遇恶搞,再到去年网友评出全国十大最丑雕塑而引发的对公共雕塑乱象的抨击,近些年,与雕塑有关的争议性话题可谓层出不穷。这几天,此类争议又接踵而至。先有陈光标、干露露和莫言三尊裸体雕塑现身厦门大学,又有漳州碧湖生态园里展出的一对穿着校服的男女中学生当众“舌吻”的雕像……当一个个挑战公众审美底线的雷人雕塑接连出现时,是时候好好反思一下:如今的雕塑究竟怎么了?能否别再拿雕塑开涮了?

综观那些饱受诟病的雕塑,它们大多呈现出一些共通的毛病:形式主义、造型庸俗、盲目复制等。这些粗制滥造的雕塑作品,或为吸引眼球、或为政绩工程、或为拉动经济,都是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昭然面世。然而,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作为公共艺术,这些庸俗的雕塑让民众从一开始感受到的就是趣味的低下和肤浅,既无教化功能也不能愉悦身心,更谈不上社会功能。

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雕塑,其产生和发展的确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但要知道,艺术的真实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如果仅仅将某种片面的、负面的社会现象加以放大,不分地点不分受众地“招摇于市”,传递出的就是文化精神的虚无和艺术品格的没落,而且还散发出浓烈的拜金主义色彩,既丧失了文化引领的社会功能,又丧失了艺术的审美性,是对雕塑艺术的一种过度、失范性消费。现在的一些雕塑艺术从业者,不是过度突出自我,忽视了让公众读懂的艺术美感,就是缺少独立的思想判断和批判意识,不仅没有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反而盲目迎合低层次的文化理解和审美局限,放大了传统文化中愚昧或低俗的一面。

很多时候,创作者之所以选择雕塑作为其思想理念的传达载体,看中的就是雕塑的真实感、体量感和公共性,因为这种艺术形式能更直观地让大众感受到艺术的存在。但除此之外,雕塑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严肃性,而这一点却经常为一些创作者所忽略。事实上,不论是雷人雕塑的接连出现,还是恶搞雕塑现象的屡见不鲜,都是因为对雕塑艺术缺少最起码的敬畏。一座雕塑的诞生要历经多道工艺,从蛮荒之石到米开朗琪罗《摩西》手臂上的青筋脉动,从一堆烂泥至罗丹《思想者》中手掌自然下垂的充血手指,皆已证实雕塑创作中的艰辛,唯有雕塑家的智慧和热情渗透其中,使其蕴积人的意志,材料形态在每个点上都见出生命,才能显现活力生机和散发永恒魅力。相反,如果创作者不是潜心学习、全心投入,而是悬浮于表面、热衷于炒作,其结果无非是徒增了一些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皖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