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不放弃现代性 与当代性同行——当代中国的艺术之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16 11:39:30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随着中国市场化的加强和普遍,“当代”变成了市场的标志,似乎不借助于当代标志就无法完成或实现市场行为。市场化不是最恐怖的事,而最恐怖的是“当代”被用烂、被降低到等同于一切商品化的东西。这是汉语“当代”一词最悲戚的意义丢失。在这样的语言夹缝里,当我们回到“现代”一词时,发现它有了新的可能性,它直接粉碎了那些假当代,为什么?因为假当代不现代,冒着“当代”的名,其实是俗劣的保守行活儿;当如果用“现代”的价值衡量,自然这些假当代不敢冒称“现代”。

现在的中国艺术已经不单纯是创作实践的问题,而更是学术研究的问题。学术研究需要保持出世的距离感和清醒意识,但入世的复杂性常常让学术不知从何说起。对于纯粹的一种现实状态,不必期盼、不必放弃,只有具体地解决那些课题的问题,才可使中国艺术的研究积累一二,如我们的批评家年会,七年下来不是呈现了诸多的记录吗?这都是继续前进的路标,虽非终点。

二、中国艺术与全球化

我们今天在这里说“中国当代艺术”似乎仅仅是国族内的一种艺术,在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一概念在发生着社会-文化含义上的变化:生活在中国的艺术家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吗?生活在中国之外的呢?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艺术家又如何呢?目前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艺术家还没有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群体,虽然人数不少,但这种现象成为不成为中国的当代艺术的一种现象?从今天的全球状态看,各个国家的区域内都有大量不同国家-族裔的艺术家流动、迁居,已经相互交错,很难用纯粹性的国族概念去框定、阐释发生在那些区域内的艺术。这种艺术家居住的混合性特征是20世纪的世界艺术现象,它打破了很多固有的艺术观点,所谓的艺术变化也常常因为这种混合而变得逸趣横生、杂糅,其特质需要文化的开放态度来叙述。在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创作艺术,都不是国族的概念,而只能是艺术的范畴,虽然它不离开区域的社会性。在目前的全球化一体联动中,如果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忽略这样的一个问题,恰恰无助于中国文化概念的扩大,也无助于真正的中国开放。现在的中国开放,已经不是国门的开放、物流的开放,而更主要的是观念态度的开放和概念范畴的开放。如果检视一下我们的语言和意识,很容易发现我们对于中国的那种文化理解仅限于地域之内、传承之内,为什么我们不肯再进一步开放自己的意识将文化的混同性作为开放的中国当代艺术呢?

我们进一步的意识是世界的,而不是地域的,就像关心中国地域内的事物一样,也要关心国际的当代艺术。我们要做的不是只谈论自己的艺术,而对于地域之外的艺术仅仅当成是猎奇或知识的补充。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我们的美术馆收藏,且不说相当多的美术馆拒绝收藏当代艺术,即便是收藏了,又有多少是国际的艺术呢?再看拍卖上,又有多少国际的艺术品出现在中国的拍卖场上?相反,中国的艺术品倒频繁出现在国际拍卖场上,也出现在国际的画廊代理网络里。中国呢?有几家画廊在代理国际艺术家?当然,我们的理由是我们的经济达不到国际的程度,所以没有这些事情。其实,除了个别的中国美术馆、收藏家、画廊在收藏、代理国际艺术家外,大部分没有;没有的原因就是观念的滞后,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只有中国二字,对世界还没有真正关注。这是需要改变的一种自然而开放的“国际精神”和气度。举个例子,很多国际的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批评家、学者并不都懂汉语,但是却不断走访中国、与中国艺术家交流,办了大量的中国展览,写了大量的研究与评论文章,出版了大批的中国艺术著作。后者无论如何,都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就像中国古代的美术史研究,国际的学术研究成果是被视为中国美术史学史的一部分的,难道关于当代中国的艺术研究就不构成吗?用一句后殖民主义并不能打发这些研究的存在,也无法忽视它们也是当代中国艺术的组成。如果拒斥则意味着保守和心智封闭,也说明学术主动性不强烈,这是不是我们的中国意识太强使然呢。在经济和贸易上,已经上演了走出国门办企业、收购矿山、租赁耕地等等商业活动,满世界的看到中国商人,奋斗在异国他乡,那么艺术文化上呢?我们也有大量艺术家留居海外,他们被视为怎样的状态?是否融通到当地的社群文化?还是异于他者?强烈的中国意识和文化潜意识流淌在血液里了吗?如在海外留学,研究其他地域的艺术与历史的学生少,相反即便到了海外,也多以中国美术史或艺术为主。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