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系列图文并茂教你立马参透西方艺术门道的“教程”火了。一条名为“一句话教你认出世界著名画家作品”的长微博,“神总结”了在国外逛博物馆必备技能,如何一眼辨别一幅作品是出自鲁本斯、卡拉瓦乔还是莫奈、德加,获得高达十余万次的转发。另一条艺术普及长微博,由网友“顾爷”发起,语带调侃地通过画作中两三个内容要素概括西方艺术史上的几个绘画题材,不到24小时即获得数万条的转发量,连作者本人也感到意外,自嘲“和汪峰一起上了头条”。
面对网友对这类“吐槽+总结”式艺术普及热帖的追捧,学者表示,希望传播者和受众都能建立在对艺术有着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艺术作品,仅仅靠打趣、图个热闹得出公式化的总结,难免成为“自娱自乐式的自我教育”,甚至有博人眼球的营销嫌疑。
西方美术史可以简明得瞬间参透
提香的画=受尽磨难的脸庞+黑森森的背景;伦勃朗的画=小蜡烛下的流浪汉;布歇的画=一堆堆丘比特;范·艾克的画=普京脸……最近,一条名为“一句话教你认出世界著名画家作品”的长微博最近火了,获得高达十余万次的转发。这条长微博由一系列油画拼接而成,每组出自同一位著名画家的油画下面都附有一句通俗精到的点评,“神总结”了如何一眼辨别一幅作品是出自鲁本斯、卡拉瓦乔还是莫奈、德加。
没过多久,网友“顾爷”发布的一条名为“在还无法分辨画作的作者时,可以先学着了解一下画作的题材”的长微博,不到24小时即获得数万条的转发量,连作者本人也感到意外,自嘲“和汪峰一起上了头条”。这条长微博图文并茂、语带调侃地通过画作中两三个内容要素概括西方艺术史上的几个绘画题材。人们从中了解到,不爱穿衣且喜欢在未成年儿童面前摆造型的叫做维纳斯;砍下男人头并与之合影的那位豪放女是友第德;“脑袋放光的人”是“耶稣基督和他的亲友团”……
其实早在去年,这类简明、轻松的艺术普及方式已经一炮而红。很多人都曾对一组“拍苍蝇”趣图记忆犹新。这一系列作品名为“简明美术史”,在各大网站、微博上疯传,作者是意大利漫画家马里伦戈。同样是表现一个人在拍打苍蝇这么一个场景,挨个排列的15幅图让人看到印象派、表现主义、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等西方艺术史上15个重要画派的迥异。在抛弃了对外在物再现的抽象派中,人与苍蝇都成了支离破碎的线条与色块;在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青睐有加的未来主义风格下,苍蝇拍挥舞时的一系列痕迹都定格了在画作上,带有明显的运动轨迹。
追捧者:激发人们感受艺术的念头
面对这些非主流艺术普及“教程”,“太实用了,一下子都记住了”、“如果我中学时候的美术或历史老师这样讲课就好了”。很多网友兴奋不已。有人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直呼“拿着这份教程去卢浮宫对照着比划比划,肯定收获极多”。
“身边有油罐和骷髅的是抹大拉,身中数箭的裸男是圣塞巴斯蒂安,荒野牧羊的是施洗约翰,宙斯带鹰赫拉带孔雀,手持棕榈叶的是殉教圣人,牵驴救助病人的是善良的撒马利亚人……”还有热心的网友在转发与评论中继续不遗余力地帮助小伙伴们“长知识”。
且不论网友们针对西方美术史的“神总结”是否真的那样靠谱,一位网友告诉记者,起码它们为自己开启了一扇新的求知大门,颠覆了艺术以往在人们心中高高在上、深不可测的印象,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感受艺术。
质疑者:速成式知识传播难免片面
艺术普及热帖受到追捧之余,也遭遇到少数“挑刺”。有人纠正那条普及画作题材的长微博:与男人头合影的女人不仅可以是友第德,还有可能出自一千零一夜中莎乐美的故事。至于“一句话教你认出世界著名画家作品”这条微博,更被指出忽视了画家变化中的画风,只关注于画家最为出名的一类主题。要知道,提香的画风从出道到晚年转变很大;德加除了画芭蕾舞女以外,也画洗衣妇;“人压着人,人堆着人”的“裸体帅哥美女”也不是米开朗基罗的特色,而是圣经故事的绘画题材决定的。然而,在试图获得热转效果之时,由于“部分的准确”,这些深层次的偏差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沈语冰教授认为,尽管这样的形式鲜活生动,有利于传播,但它目前似乎还只是停留在“自娱自乐式的自我教育”这个层面上。
“速成式的艺术知识传播会存在一定偏差,需要把握好普及与提高的结合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李超教授指出,“毕竟艺术史并不是‘快餐文化’,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和积累,不能简单地和艺术知识普及划等号。
发起者:艺术本有夸张诙谐的侧脸
在质疑面前,艺术普及热帖发起者之一的“顾爷”——平面设计师兼漫画家顾孟劼持有另一种看法:“确实有朋友希望我能更严肃地对待艺术,但我觉得艺术本身就是夸张的,诙谐的,甚至有时是色情的,绘画作品大多都是作者自己情感的抒发。”
顾孟劼说,尽管这次在绘画题材的讨论上集结的都是充满噱头的元素,从“喂奶”到“复仇”,但它确确实实是西方艺术史上绕不开的一部分,“就好比今天我们看的电影电视剧,几百年后可能也会变成‘高雅艺术’”,如今信息传播的形式也在改变我们评论作品的语言体系,“今天如果我们不喜欢一部电影,随随便便就可以发微博或写评论来批评,甚至调侃它。同样的,如果要求几百年后的人也要严肃对待今天的这种艺术形式,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
艺术教育的缺失,不妨借鉴通俗化叙述
米开朗基罗、提香、莫奈、梵高……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超现实主义……这些原本是应该出现在初高中课本上的画家和艺术流派。为何如今在通过微博等形式对成年人进行“教育”?有业内人士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折射出了我国艺术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在沈语冰看来,从渠道上来说,网络娱乐化的内容是对艺术教育一种很好的补充,但毕竟不可能成为传播艺术史知识的常规途径,学校教育的客观和严谨的知识还是基础。否则,“正确的没有学到,错误的或至少不全面的、不精确的谬误倒大行其道。”
就此反观,沈语冰告诉记者,我国在艺术普及教育上做得远不如西方国家。在中小学教育中,教科书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极少,而且很少单独开设这方面的课程。“而在美国,一个初中生可能选修《世界艺术史》,所用教材可能是世界名作、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或赫赫有名的詹森主编的《艺术史》;一个高中生则可能选修《现代艺术》课程,教材则很可能是罗伯特·休斯的名作《新艺术的震撼》。”而在我国,即便是到了大学,通识教育中艺术史所占的份额也太少,因而导致“我们的大学生在艺术史方面的阅读量,往往不及一个欧美的中学生。”
而顾孟劼看来,传统的艺术类书籍在叙述上也并非采用了最佳的方式,“也可能是我的错觉,总觉得有些强加于人。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倾向于画册和艺术家传记等文学作品。”可别小看了他的艺术普及长微博,尽管用的是时髦的网络语言和娱乐化的叙述,顾孟劼坦言自己在其中下的功夫不少:编辑长微博之前,会去图书馆,“重温一下”相应的作品,然后把它们“揉一揉搓一搓”,一口气写出来。除了网络上大热的针对绘画主题的长微博之外,早在今年7月开始,顾孟劼还推出了“小顾聊绘画”系列微博,每期一个主题,至今推出16期,更为详细和客观地分享莫奈、德加等著名画家的生平及绘画特点,虽然同样用了“女神”、“小伙伴”、“宅男”这样的网络热词。例如讲到梵高浓烈的对比用色,还会加入对比色的概念和图示。
一位大学艺术教育工作者看了网络上的艺术普及热帖向记者坦言“真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她认为通俗化的叙述方式,确实给公众提供了认知艺术的一个渠道,同时她也提出,如何利用这种方式更好地引导公众对艺术产生深入的兴趣,而不是在转发和评论中“以讹传讹”,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边储备常识,一边提高艺术鉴赏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微博上对艺术的娱乐化调侃,还是其他传统形式的艺术普及教育,目前多数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播的层面。人们发现,即便是掌握了画家的画风、擅长的主题,欣赏名画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难以获得深层次的共鸣。不必说其他城市,即便是在西方文化的接受传播最为便捷的上海,其情况也不容乐观。尽管沪上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都会不定期举办不同类别的西方名画巡展,让市民可以近距离感受提香、莫奈等世界级大师的作品,尽管每回大众对于名家名作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争先恐后、趋之若鹜地前来观展。可惜,当人们真正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往往只看个热闹。“溜达一圈就出来了”,是绝大多数普通观众的经历。
沈语冰指出,艺术教育,除了常识普及之外,艺术鉴赏力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而培养艺术鉴赏力的最好课堂就是博物馆和美术馆。“因为鉴赏力,往往就是内化了的常识或艺术史知识,而这个内化过程,需要将艺术史教学和博物馆、美术馆经历结合起来。”针对于此,李超也希望公众还是能够有一定的艺术知识积累,通过书籍阅读等渠道了解画派、画家的特点和风格,再去观展,才会有的放矢,在“热闹”的同时,对于“门道”也有所收获。
在这方面,顾孟劼从“门外汉”起步,他的个人经历其实值得分享。最初为了看画展去了解艺术史的他,渐渐在画册和艺术家传记中找到了乐趣。考虑到普通观者中,有人对大量的文字阅读,感觉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都存在一定困难,他还提供了另外一个相对快速,也相对完整客观的渠道——艺术纪录片。因为在他看来,作为普通的观者,没必要深入地研究绘画技巧和绘画理念,但“适当地了解一些关于画作和画家背后的故事”仍是必要的,这样“即使看不懂,至少也能拉近与画作的距离。”为此,他举了自己看雅克·路易·大卫创作《拿破仑加冕图》的一段经历,因为事先了解到,这幅画作场景由第一稿的“拿破仑为自己加冕”,改为现在的“给皇后加冕”,故而在看画时特别留心。最后,他甚至在画中发现了第一稿的残留痕迹,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是草草过场所不能带来的。
相关链接 入门西方美术史,这些纪录片值得一看
《艺术的力量》(8集)
这部纪录片全面剖析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雅克、透纳、梵高、毕加索、罗斯科等艺术大师们孕育和诞生艺术品时扣人心弦的故事。曾荣获国际艾美奖最佳艺术节目、2007年第60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纪实类等多项国际大奖。
《现代艺术大师》(4集)
镜头跟随主持人的脚步,走访了安迪·沃霍尔、马蒂斯、毕加索、达利这四位20世纪重要的艺术大师生前的居所、艺廊及博物馆,甚至是他们最爱的餐厅等地,向观众展示了他们伟大的艺术贡献以及惊人的后世影响力。
《旷世杰作的秘密》(21集)
这部纪录片揭露了历史上最经典艺术作品背后的真相以及惊人的事实,详述了每一件杰作被受争议的旅程,从创作者到破坏杰作的人。这些杰作包括伦勃朗的《夜巡》、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梵高的《向日葵》、蒙克的《呐喊》等等。
入门西方美术史,这些通俗读物值得一读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这本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贡布里希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发一个时期的整个气氛。
温迪·贝克特《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
这本书深入分析30余幅西方美术史上的巨作,包括伦勃朗的《犹太新娘》、莫奈的《莲池》等。由画面放大的局部深入大师的精神世界,揭示作品底蕴,解释绘画技巧。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这本书是傅雷在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补充,于1934年完成的一部著作。作者时年26岁,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教席,对西方美术史已有很深的造诣。书中着重介绍文艺复兴以来近20位大及其名作,生动洗练讲解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文\黄启哲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