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一
技术革命
我们不仅缺乏技术和资金,更缺乏时间和心态
《阿凡达》的上映,在技术上对于中国的导演们无疑是一种警醒。陆川在看完该片之后就忍不住在博客上发表议论:“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这是在所有方面的一次完败。”而他所谈的,当然不仅是后期的制作。事实上,《阿凡达》在演员的表演方面同样有着让中国演员们继续“深造”的空间。根据卡梅隆的阐述,电影中所有的外星人其实都是真人在进行表演,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事先限定在一个范围空间内,而这个“空间”呈现在电脑上,就是外星人的各种动作和表情。而这种“限制”,对于演员们的发挥同样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动作戏方面,必须将身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抬手,一踢脚,都不能超过这个范畴,否则电脑做起来就会显得无比吃力。
最近十年来,尤其是2002年《英雄》上映之后,国产电影的特效技术毫无疑问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中国式大片”在其耀眼的武侠光环之外,其实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电影的后期制作,绝大多数都在国外进行,而特效合成无疑是其中最致命的地方。“国内的后期制作无法达到导演的要求”,已经成了诸多中国导演将特效合成搬到国外的重要原因。而在近年来随着产业的整体进步,国内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这方面的公司,比如中影在怀柔成立的数字拍摄基地,以及珠影集团即将建立的数码后期基地等。但与美国人成熟的数字拍摄工业相比,这些基地甚至连婴儿期都算不上。
将电影结合到高科技之中,似乎从来都不是中国电影所擅长的道路。而这也与中国电影的导演中心制有着莫大的关系。
2008年冯小宁所拍的《超强台风》本来是一个不错的运用新科技的平台,但因为资金的限制,冯小宁向大家展现的,依然是十多年前就已经不再流行的模型技术。事实上,真正在特效技术方面觉醒最早的依然是被称为“内地商业片第一人”的冯小刚。在拍《集结号》时,他就尝试了来自韩国的战争爆破技术,而在接下来的《唐山大地震》中,他不仅会运用IMAX胶片进行拍摄,同时也会采用更多的特效制作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阿凡达》上映才一周,中国电影人的反思却已经开始。比如香港相对知名的特效公司万宽的负责人黄宏显就认为,现在香港特效技术水平比好莱坞,其实只落后10年左右。“比如《变形金刚》,他们针对这一项目做的很多技术研发就花了10年,现在就算给香港特效人员足够的钱也做不到那样。”而华语电影现在做什么都以快为先,这个理念也导致了诸多投资商不敢将钱拿来进行这样的技术赌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