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舞台

于魁智:现在是追求极致 追求一种精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25 14:13:11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于魁智:现在是追求极致 追求一种精美

于魁智在《穆桂英挂帅》中饰演寇准

谈当副院长:我知道一个真正喜爱京剧的演员在想什么

东方早报:觉得现在京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于魁智:主要还是演员待遇改善的问题吧。前几天报纸上登出来我们的收入。是两会时候不当心露出去的,但确实是事实。我的月工资是2884元,胜素还比我低了400元。我们的年轻演员很多都不到1000元。武戏演员的补贴只有115元,连坐地铁都不够。他们每天要来练功,要补营养,这甚至都不如当年样板团的时候。

东方早报:那这些演员怎么活?

于魁智:是啊,所以我得想法增加演出。努力每场演出给年轻演员不低于300元。一个月能够有10场就还过得去,这很难。但我们团的票房毕竟还不错。我们也不死守北京,尽可能寻找一些喜爱京剧的人和机构,主动出击获得企业支持。

其实也不能说国家对京剧不重视,但确实需要提高从业者的生活待遇。这是一种尊严。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观众有很多文化可以选择,但不能没有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如果没有好的待遇,是很难留住人才的。我们现在很多戏校的优秀毕业生都愿意留校,因为一个月收入能有一万多。

东方早报:那你作为副院长最想实现的是什么?

于魁智:我们中国京剧院,最重要的是艺术风格的回归。当年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这些老艺术家,对于我们剧院艺术风格的奠定可以说立下汗马功劳。我们现在还是应该发挥老艺术家的余热,比如刘长瑜、李维康,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待遇,也给年轻人改善生活环境,为京剧后备人才培养做准备。关键是要出人出戏。

东方早报:你认为人才是关键。

于魁智:我时常和李胜素说,现在对我们来说,唱戏的名和利已经并不重要了,因为我们都已经有了。很大一部分是责任。我们要让我们团里年轻的一代看到,你追求的艺术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从毕业的时候就跟着袁世海、杜近芳他们,观众是看他们顺便看我。所以我一直很强调传帮带,尽量给年轻人多创造条件,演出是细水长流的,要加强他们在艺术上的信心。我觉得我做院长别的没有什么,但是有一点,我从跑龙套开始唱起,我知道一个真正喜爱京剧的演员在想什么。

东方早报:现在做副院长这么忙,会不会对你艺术上有影响?

于魁智:我做这个属于赶鸭子上架。但是我主要是负责艺术总监工作,在艺术上把关,这可以实现我的很多想法,原来有很多被动的东西,但现在可以自己实现。我问院里要了一个助手,帮我打点一些行政事务。我觉得如果让我放弃舞台,那比什么都难受,我宁可就不要这个领导位子了。

演员需要静心。现在很多人会让我去提个书法、参加个活动什么的。但是我还是想这几年在戏上多积累,我不想等我将来唱不动戏了,看到的是自己一堆狗爬的字。

当年非典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却反而是一件幸事,我和胜素的录音专辑就是那时候录的。那时候我们就每天早起直奔录音棚,那棚的租金也不便宜。我们先洒一遍消毒水,然后泡一杯茶,如果我哪天一张嘴开唱感觉状态不好,就说,今儿收。钱照付。胜素那时候说,你这也太拖沓了。但这也是对艺术的一种态度。

谈创作计划:抓紧时间整理些传统的东西

东方早报:那最近的创作计划是怎么样的?

于魁智:我们今年主要是5个戏,包括新戏《德龄与慈禧》,还有《杨门女将》、《大闹天宫》,我会把《满江红》重新整理演出,胜素打算把梁祝那个《柳荫记》再演出。这两个戏应该会来上海。

东方早报:也就是说你们的主要方向还是在传统戏这块?

于魁智:是。我觉得我和胜素这个年龄,对艺术、人物、唱腔的理解,应该都还比较成熟了。所以想抓紧这个时间,好好整理一些传统的东西,留一点录像。当然,我们也是两条腿走路,创新是需要的,但传统是根基,不能乱来。而且这些年我的创作有教训,可以拿来用。

李胜素饰演的穆桂英

于魁智李胜素:京剧界的黄金搭档

在“名家名剧月”开幕前一天,于魁智和李胜素提前赶到了上海。主办方设宴邀请两人,席间,于魁智谈笑自如,李胜素经常只是淡淡一笑低头吃饭。其后早报记者拉上于魁智对话时,李胜素拉着门半探出头,俏皮一笑,“你们慢慢聊啊”,转瞬“开溜”。相较于魁智的谦谦君子,李胜素显然不喜应酬,一副“无所谓”的淡定。而这样的场景,让人隐约想起两人各自天成的舞台气质。戏如其人。

合作12年,这对京剧舞台上被认为天作之合的“黄金搭档”,因为各自的出众的艺术造诣和个人魅力自成大家,又因为珠联璧合的搭档而成为菊坛无人可及的生旦组合。这一次,一直甘为于魁智配戏的“梅派青衣第一人”李胜素,把梅派经典《穆桂英挂帅》第一次带到了上海,作为了开幕大戏。而于魁智也将在上海第一次献演自己的保留剧目《失空斩》。对于携新编剧目来沪的两人,此次的名家名剧月,终于可以让上海观众一睹他们的深厚的传统功力。

互相成就默契非常

很多人说,是于魁智成就了李胜素。言及此,李胜素会淡淡一笑说:“可不是么!”而于魁智则会辩驳:“我们是互相成就。”

早在十几年前,少年得志的于魁智就已是中国京剧院鼎鼎大名的“票房老生”,而大器晚成的李胜素还只是山西京剧院的当家青衣,一个从河北梆子半路出家的梅派青衣。两人在中青年优秀京剧演员第二届研究生班的时候成为了同学。当时,很多旦角都希望成为于魁智的搭档,但于魁智最终定下了李胜素。当时于魁智的解释就是“合适”:“我们的嗓音条件、舞台风格、包括身高体型,都比较合拍。艺术追求上也是一致的,都追求那种古朴典雅、轻松自如的台风。”

从传统经典到新编创作《大唐贵妃》、《梅兰芳》、《赤壁》,十几年一路走来,两人最终因为艺术上的珠联璧合成为菊坛公认的黄金搭档。甚至被认为有当年李少春与杜近芳的影子。李胜素被公认为“梅派青衣第一人”,而于魁智的“京剧第一老生”也无悬念。两人在舞台上下都已异常默契。

彼此欣赏追求一致

忙着演出又要当院长,大家都担心于魁智忙不过来。李胜素却谈笑插上话来“抱怨”:“没关系,他精力旺盛,做再多事也能面面俱到,太细致了,那时候他做一团团长的时候,就给我们所有的演员的安排都是魔鬼日程,团里大家可都受不了他。”

于魁智笑而不应。但他始终夸赞李胜素给他在艺术上以滋养。随口就举出例证:有一年,在英国演出《白蛇传》,李胜素获得了伦敦媒体最高的5星褒奖,而同在当地的章子怡(官网,子怡空间)(在线看影视作品),只有4星的评价。

两人对传统的理解也出奇一致,说起台湾的吴兴国和李宝春,他们不约而同说,走得有点远,但挺有意思。

因为艺术追求的一致,于魁智和李胜素都在艺术上日益精进。在余杨派老生和梅派青衣领域,都可算无出其右。而他们的搭档组合,更引来很多年轻粉丝的追捧。很多年轻观众因为看了两人的表演,从此喜欢上京剧。

年轻的粉丝为两人各自做了个人网站。在这次名家名剧月的时候,两人的粉丝还特地打飞的千里迢迢赶来看戏。李胜素说,这两年,年轻的观众越来越多,喜欢她的女孩尤其之多。而一直致力于培养年轻观众的于魁智则说,剧场里能看到年轻观众越来越多,这是最让他高兴的事情,“我们之前排《梅兰芳》《赤壁》这样的戏,为的也就是他们。”

   上一页   1   2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国家京剧院为京剧研究生 办专场汇报演出
· 交响 钢琴 京剧……大剧院过年三英会
· “梨园丑角闹元宵”京剧晚会人间百态一台全
· 青年京剧社2010贺岁专场
· 新年京剧晚会荟萃名角云集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