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前进!”:何杰、秦琦、郑强作品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4-17 16:54:38 | 文章来源: TOM,美术频道

 

 

  策展人:林栋

  开幕时间:2006年4月11日下午3点

  展出地点:高地画廊

  前进!——何杰、郑强、秦琦的实验具像绘画作品

  刘英

  何杰在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并从事了两年的摄影创作之后,何杰把他的工作重新转向画布。他认为与摄影相比,绘画所提供给他的那种自由的想象和恣意而为的创造性更接近他最初走近艺术的初衷。

  何杰在作品中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异星漫游者的身份。从19岁离开湖南老家来到北方城市沈阳,十年以来他的生活地点和身份一直不停地在改变,尤其是2005年他驾车穿梭于在附近的各个城市,连接城市之间的快速公路和路旁变幻莫测的诸多景观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心理触动。他于是创造了一个异星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由他自己扮演:他为自己制作了一身太空服,并且身穿着这身奇装异服在沈阳的不同场景中拍摄有自己活动的画面。不过很快他发现摄影照片的现实感及过多的社会学图像令他的英雄情怀无法表达,他需要寻找一种更纯粹更具有想象维度的画面来实现这种理想。

  2005年底,他开始用油画来展现异星人的旅行,他以第一人称叙事,图像语言行走在现实与虚拟时空的边缘。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我要飘落到这个房间》、《我面对着苍白的风景》、《我梦想建立一个这样简单的家园》,以及《我很想站在这个地方看到太空》,初步呈现出一种史诗风格的叙事结构。他借助了广告摄影的大视域表现手法,并利用硕大的画面尺寸来加强对观众的邀请。异星人在多数画面中并没有出场,但画面由他的视线牵引并由他主持叙事。当走近画面的时候,粗糙的质感和互相挤压的笔触颗粒再次触动了超越现实的话题。

  秦琦目前的创作状态典型地契合了此次画展的话题。虽然刚入而立之年,他已经成功地举办过个人展览,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和市场评价。在过去的几年中,无论是呈现暴力性的生活场景,还是解析别具荒诞感的日常事物,秦琦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观念性和驾轻就熟的画面控制能力都使他成为70后绘画性试验群体中极受关注的一位。他的惊人之处在于他既可以在多相的题材间自如切换,同时又能迅速地达到风格的成熟。不过,他对陷入某种既定的风格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他的年轻锐气和轻松和气的创作心态使他可以不断突破已有的题目,大步向前。

  在近期的作品中,他暂时告别了在过去几年中迷恋的人物情节叙事,转向那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简单场景。这次展览中他的作品《提示》和《有人》体现了他目前的工作方向,这些事物取自他每天都要经过的路段,并且每每都在企图引起他人的注意:用砖头拦起来的正在维修的下水井,小商贩们为了占摊位在墙上书写的“有人”,在这些并没有人物出现的场面中,文字和物品用一种一本正经的方式提示了缺席的演员。他们在逻辑上存在,但在哪里却并不重要。在画家用松弛而直率的笔调来传达这些事件的时候,他逐渐触及到了一种更有智性的解构方式。

  秦琦说,他现在力图使自己回到最初学画时摆静物的心态,摆脱各种概念和技术目的对他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事物间的纯洁联系令他兴奋不已。

  郑强作为多年的挚友,郑强与秦琦在艺术经历和创作思路上有许多接近之处。他们都曾经借助模拟图片摄影效果来对抗学院教学体系,也都对图像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转换有过深入的思考,只不过比较起来,秦琦把目光一直投放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他曾笑称自己为“现实主义者”,而郑强则更乐意寻找与内在生活有亲密联系的图像素材。无论是在前一阶段以他喜欢的西方现代画家和身边友人们的照片为题的肖像系列,还是近期以足球、书包、啤酒瓶、贺卡、扑克牌等等物品为题的创作,画面中的各种事物无不含射着成长中的个人记忆。

  与秦琦的以生活化来消解观念的僵硬不同,郑强更执着于以编织视觉-文字游戏来批判日常思维的平庸。他着迷于各种事物的象征性,并试着将它们与某个词汇联结起来,比如,雪地相当于“迷途”,足球象征“普遍性”,而卡塞尔文献展的主展场则代表着“艺术权威”,他让它们和不同的景物及文字符号发生关系以产生出新的语义。在《双塔》中,雪地里的两棵松树象征着9.11事件中的双子座,而当观者顺着倒写的“双塔”两个字去观看画面的时候,会发现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群倒置的废墟。

  这三位出生于70年代中期的青年画家有着非常相似的学院学习背景,又因为共同的人生迁徙汇聚在沈阳。他们在过往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历了对学院教学的观看与表达形式的怀疑,又在当代的艺术观念和图像表现方式中接受了洗礼。在现阶段的创作中,他们不谋而合地返回到绘画性,这并不是出于一种心理上的依恋与回归,正如郑强所说,在光怪陆离的艺术现象面前,提出新的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他们希望能将创作的状态调整到最初接触绘画时那种原始的热爱和冲动,以便整装待发,继续前行!

  策展人:林栋

  开幕时间:2006年4月11日下午3点

  展出地点:高地画廊

  前进!——何杰、郑强、秦琦的实验具像绘画作品

  刘英

  何杰在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并从事了两年的摄影创作之后,何杰把他的工作重新转向画布。他认为与摄影相比,绘画所提供给他的那种自由的想象和恣意而为的创造性更接近他最初走近艺术的初衷。

  何杰在作品中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异星漫游者的身份。从19岁离开湖南老家来到北方城市沈阳,十年以来他的生活地点和身份一直不停地在改变,尤其是2005年他驾车穿梭于在附近的各个城市,连接城市之间的快速公路和路旁变幻莫测的诸多景观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心理触动。他于是创造了一个异星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由他自己扮演:他为自己制作了一身太空服,并且身穿着这身奇装异服在沈阳的不同场景中拍摄有自己活动的画面。不过很快他发现摄影照片的现实感及过多的社会学图像令他的英雄情怀无法表达,他需要寻找一种更纯粹更具有想象维度的画面来实现这种理想。

  2005年底,他开始用油画来展现异星人的旅行,他以第一人称叙事,图像语言行走在现实与虚拟时空的边缘。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我要飘落到这个房间》、《我面对着苍白的风景》、《我梦想建立一个这样简单的家园》,以及《我很想站在这个地方看到太空》,初步呈现出一种史诗风格的叙事结构。他借助了广告摄影的大视域表现手法,并利用硕大的画面尺寸来加强对观众的邀请。异星人在多数画面中并没有出场,但画面由他的视线牵引并由他主持叙事。当走近画面的时候,粗糙的质感和互相挤压的笔触颗粒再次触动了超越现实的话题。

  秦琦目前的创作状态典型地契合了此次画展的话题。虽然刚入而立之年,他已经成功地举办过个人展览,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和市场评价。在过去的几年中,无论是呈现暴力性的生活场景,还是解析别具荒诞感的日常事物,秦琦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观念性和驾轻就熟的画面控制能力都使他成为70后绘画性试验群体中极受关注的一位。他的惊人之处在于他既可以在多相的题材间自如切换,同时又能迅速地达到风格的成熟。不过,他对陷入某种既定的风格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他的年轻锐气和轻松和气的创作心态使他可以不断突破已有的题目,大步向前。

  在近期的作品中,他暂时告别了在过去几年中迷恋的人物情节叙事,转向那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简单场景。这次展览中他的作品《提示》和《有人》体现了他目前的工作方向,这些事物取自他每天都要经过的路段,并且每每都在企图引起他人的注意:用砖头拦起来的正在维修的下水井,小商贩们为了占摊位在墙上书写的“有人”,在这些并没有人物出现的场面中,文字和物品用一种一本正经的方式提示了缺席的演员。他们在逻辑上存在,但在哪里却并不重要。在画家用松弛而直率的笔调来传达这些事件的时候,他逐渐触及到了一种更有智性的解构方式。

  秦琦说,他现在力图使自己回到最初学画时摆静物的心态,摆脱各种概念和技术目的对他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事物间的纯洁联系令他兴奋不已。

  郑强作为多年的挚友,郑强与秦琦在艺术经历和创作思路上有许多接近之处。他们都曾经借助模拟图片摄影效果来对抗学院教学体系,也都对图像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转换有过深入的思考,只不过比较起来,秦琦把目光一直投放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他曾笑称自己为“现实主义者”,而郑强则更乐意寻找与内在生活有亲密联系的图像素材。无论是在前一阶段以他喜欢的西方现代画家和身边友人们的照片为题的肖像系列,还是近期以足球、书包、啤酒瓶、贺卡、扑克牌等等物品为题的创作,画面中的各种事物无不含射着成长中的个人记忆。

  与秦琦的以生活化来消解观念的僵硬不同,郑强更执着于以编织视觉-文字游戏来批判日常思维的平庸。他着迷于各种事物的象征性,并试着将它们与某个词汇联结起来,比如,雪地相当于“迷途”,足球象征“普遍性”,而卡塞尔文献展的主展场则代表着“艺术权威”,他让它们和不同的景物及文字符号发生关系以产生出新的语义。在《双塔》中,雪地里的两棵松树象征着9.11事件中的双子座,而当观者顺着倒写的“双塔”两个字去观看画面的时候,会发现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群倒置的废墟。

  这三位出生于70年代中期的青年画家有着非常相似的学院学习背景,又因为共同的人生迁徙汇聚在沈阳。他们在过往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历了对学院教学的观看与表达形式的怀疑,又在当代的艺术观念和图像表现方式中接受了洗礼。在现阶段的创作中,他们不谋而合地返回到绘画性,这并不是出于一种心理上的依恋与回归,正如郑强所说,在光怪陆离的艺术现象面前,提出新的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他们希望能将创作的状态调整到最初接触绘画时那种原始的热爱和冲动,以便整装待发,继续前行!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