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艺术博览会即将面临大浪淘沙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8-28 00:29:27 | 文章来源: 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收藏热不仅热在收藏品市场和拍卖会上,这不,此起彼伏的春季拍卖刚刚收槌,一波又一波的艺术博览会登台了。

    热热闹闹的春季艺术品拍卖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但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因为艺术品拍卖进入“歇夏期”而归于平静。在春季拍卖会上明显走缓的中国书画,却成为各地艺博会争分的蛋糕。据不完全统计,从8月底开始至10月上旬这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以绘画为主的艺术博览会将会此起彼伏。如在北京有第13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2006大型博览会以及首届中国国际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博览会;在南京有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书画艺术博览会;在山东有首届中国(高唐)书画艺术博览会。此后,还有第十届上海艺术博览会、2006年广州艺术博览会等等,大大小小的艺术博览会在国内各大中型城市“你方唱罢我登场”,争相抢夺人们的眼球。

    如此红火的艺博会市场却多少让人嗅到了一点火药味。有人戏称艺术博览会的“战国”时代已经来临。因为以画廊为主要参展单位的艺术博览会已经在北京,甚至在全国主要大型城市之间形成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而在“战火纷飞”的竞争中,如何在众多的艺博会中脱颖而出,如何争夺有限的资源,而那些画廊、艺术家是否愿意在短时间里参加几次大致相同的艺博会,是否有足够的买家市场来消化这些艺博会,一时间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艺术博览会火得有理由

    朱先生是一位艺术品经纪人,但凡有大规模、高档次的艺术博览会都会有他的身影。他告诉记者:“艺术品市场地摊要有,古玩店要有,画廊要有,拍卖会要有,高档博览会也要有。”他去艺博会虽然都是以“看”为主,不会马上就掏钱买,但他会发现许多感兴趣的东西,然后跟相关的画廊建立良好的联系。“博览会给了我了解市场动向,挖掘投资目标的机会”,他说。

    有业内人士透露:“别看现在的艺术博览会大有扎堆之势,但都不愁招不来商,不少画廊和艺术家抢着去参展。”就读于徐悲鸿艺术学院绘画系的刘静女士表示,除了办画展以外,参加艺博会无疑是艺术家宣传自己的最佳平台。

    “一个画廊或古玩商、收藏机构独立办展,也许只能吸引一两百最多一两千的观众,而艺博会就不一样了。艺博会最大的作用是发挥集中效应吸引上万的观众群。艺博会对展商的意义就在于既宣传了自己,又了解了市场,还能够认识更多可能的、潜在的藏家。”在解释为什么众多画廊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艺术博览会趋之若鹜时,一位画廊业主这样说。

    的确,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全面飘红和不断细分,买卖双方对交易和宣传平台的巨大需求,使艺术博览会日益成为一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相当可观的商业活动。以去年11月份的上海艺术博览会为例,有来自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画廊参展,参观人数达5.5万人次,成交额达5000多万元。再如今年4月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吸引了4万多观众,总成交额超过2000万美元,而艺博会之后进行的会外交易及其长远影响更无法估量。

    这样一块诱人的蛋糕引来多家分食,甚至连政府直属机构也直接介入也就不足为奇了。今年年初,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就开始积极筹备即将于9月底开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博览会。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在发布会上称,此次博览会是在画廊、拍卖会、博览会都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局面下应运而生的。可以说,作为艺术品交易的二级市场,艺术博览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驱动下应运而生,也在市场经济规律的驱动下遍地开花。

    商业与艺术的博弈

    “衡量一次艺术博览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就是成交额,艺博会是商业活动,不是纯粹的艺术展览,不过,成交额不是惟一。一个真正成功的艺术博览会它必然也是一次艺术教育,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以钱的方式让人们接触艺术。”在谈到艺术博览会如何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取舍时,曾担任过前两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艺术总监,目前正在积极筹备“艺术北京”的董梦阳这样表示。

    实际上,大多数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都自始至终在努力地探求艺博会的定位问题。因为,如何权衡商业与艺术各自在艺博会中的比重,这看似陈旧而老套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个艺博会选择什么样的参展商、确定怎样的主题、如何给自己定位以及最终水平的高下等关键因素。

    从1993年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厦举办开始,虽然已经经过13年的发展,国内目前也有大型艺博会二三十个,但水平参差不齐,展览主题混乱、缺少专业服务仍是普遍问题。一些组织者对艺博会没有明确的定位,仅仅希望通过展会赚到摊位费或交易提成。在竞争激烈的展会市场中,参展商数量成为盈利的关键,于是,一个艺博会热热闹闹的招了几百上千的参展商,有画廊、有收藏机构、有古玩商,甚至还有个人参展,可谓鱼龙混杂,而艺术的主题、品质以及会展服务这些因素却都被忽略了。

    对此,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余丁在接受采访时说:“艺博会的主体应该是画廊等艺术机构,而大量艺术家个人或工作室的出现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经过太多筛选,也不够规范。”一位画廊业主也认为:“艺博会除了是一个买卖的场所外,也应该有学术品位的支撑,如果参展商鱼龙混杂就无法取得客户的信任,这样的展会去参加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据余丁教授介绍,巴赛尔国际艺术博览会、法国巴黎艺术博览会等世界顶级艺博会都有专业的艺术机构负责把关。因此,它们既能买卖艺术品,还可以维持艺术形象、展现主题。如何在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中定位自身,正是国内大多数艺博会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

    口味与定位的选择

    8月22日至26日开幕的第13届中国艺术博览会打出了主推艺术原创作品的旗号,首届中国国际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博览会则结合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正在推广的诚信画廊活动祭出了诚信的法宝,而颇为相似的中国画廊博览会和“艺术北京”则都以“代理机制”作为筛选参展画廊的标准。综观名称各异的各个艺博会似乎都开始强调对参展实体的筛选标准,而之所以如此,据董梦阳解释是因为希望通过艺博会的举行能对艺术市场的规范起到推动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业内人士对艺博会的举行应该对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一观点颇为赞同。张新建副司长在谈到筹建首届中国国际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博览会的初衷时也表示,举办博览会是要整合市场资源,为公众提供一个可信赖的接触、欣赏、购买、收藏艺术品的环境。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国外成熟的艺术博览会时会发现,这些艺博会对参展商有严格的审查和甄选。如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通常只有超过3年开办历史的画廊才有申请参展的资格。而在中国,目前众多的博览会中还是只有少数几个对参展实体的身份和参展条件有较为明确和严格的限制。这当然也与中国艺术市场的背景有关。作为一级市场,中国的画廊体制尚不规范,没有形成健全的艺术品代理机制,这也是造成目前国内艺术市场局部混乱的症结所在。在这种情况下,以画廊为基础,以规范的操作机制为推动力,以国际化运作为特点的艺博会就成为规范市场的重要力量之一,而这也日渐成为一个艺博会能否在众多竞争对手中突围而出的重要因素。

    优胜劣汰是必然规律

    针对越来越激烈的艺博会之间的竞争,董梦阳说:“市场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必然会淘汰一些小的、杂的、劣的艺博会,整合成几个或十几个规模档次都较高、定位明确的艺博会。”

    比如第三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和“艺术北京2006”两个定位相近的艺博会,在同一年里在同一个城市先后举办,就颇有些唱对台戏的架势。上海也有相同的情况。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和上海艺术博览会也分别于春秋两季组织类似的艺博会。巧合的是,这4个大型艺博会都以争取最优秀的国内外画廊参展、成为国内最顶级的国际化艺术博览会为目标。类似的情况在全球的艺博会市场也有发生。据报道,2002年,巴塞尔国际艺博会入驻迈阿密,挑起了北美地区博览会之争。原来居领导地位的芝加哥艺博会好景不再,大部分重要的参展画廊陆续抽身南下。

    对于艺博会之间的竞争,北京世纪翰墨画廊经理林松表示,画廊作为艺术商业机构,是最为实际与客观的,一年里不会在同一个城市参加两次相似的艺博会,只能是哪家办得好参加哪家。而另一些画廊业主则表现出观望的态度,“我谁也不想得罪,干脆一等,看看他们各自都做得如何”。不过,多数人还是承认,竞争未必不是好事,它会让艺博会组织方的服务更为专业。而对于艺博会组织方来讲,随后跟进的艺博会还将更多,能够问鼎国际级艺术博览会的机会也许只有一个,但无论谁能成功,最终的获益者无疑是参展商、收藏者和整个艺术市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