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为什么今天的艺术展览会如此泛滥?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10-13 11:30:10 | 文章来源: Tom 专稿
  尽管中国的画廊可以选择各种类型的艺术家,但是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艺术家的作品总是一个相对有限的资源,同时,如果一旦某个艺术家被画廊代理后,这就意味着其它画廊便失去了一个机会。而且,优秀的艺术家毕竟是少数,所以对于中国的画廊来说,如何通过签约艺术家来提高自己画廊的学术品味和抢得艺术市场上的先机便成为了关键。其次,有了艺术家只意味着画廊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则在于通过展览,以及对展览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炒作来实现。于是,我们发现,对于大多数画廊的展览来说,它们已失去了展览本应有的学术性,相反,展览变成了展示,展览成为了艺术拼盘,展览成为了一次艺术品的集体出售,展览成为了一个小圈子的聚会………。同样,在学术价值和市场利益,艺术精神和大众审美趣味之间同样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如果画廊要追求艺术品的精英性,那么画廊的接受者或卖画的人必须也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才行,他们必须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同时还得要有很强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画廊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捍卫当代艺术作品的精神或艺术价值,而是为了盈利,所以,画廊必须得考虑接受者的购买力以及富裕中产阶级的艺术审美趣味。显然,画廊的展览是无法调和学术价值和市场利益,艺术精神和大众审美趣味之间的矛盾的。相反,我们习以为常的一种方式是,艺术家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画廊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批评家为了争取更为丰厚的回报,所以,艺术家、批评家、画廊在艺术市场上自觉地进入一种“合谋”状态。同时,画廊又必须在保持自己的学术品味和满足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之间进行痛苦的抉择,最终的后果是在金钱面前的相互妥协。

  显然,不管是官方的还是画廊所举行的各种展览,由于其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所以大部分展览最终都成为了一次艺术的拼盘,一次隆重、盛大的艺术展销会。即使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各种双年展,无非也是试图将官方的力量与艺术市场进行有机的结合,但这种新的展览模式同样无法解决学术价值与市场利益,展览独立与公众趣味的矛盾问题。表面看,当前美术界的确是一片歌舞生平、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表面的狂欢和繁华并不能掩盖当代美术所存在的危机。所以,我们仍然要警醒,如此泛滥的展览到底会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什么潜在的后果?例如就当代艺术的审美趣味来说,和八十年代相比,启蒙理性精神的消退与个性表现的增强,地域文化意识的淡薄与流行文化因素的增多,群体意识的淡化与个人生存经验的突出,油画语言研究的减弱与个人图式的强化……,这些都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出现的新变化。但是,在这众多的变化中,有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媚俗”趣味正弥散在中国美术界。那就是,空间的表层化、色彩的艳俗化、造型的图式化、符号的中国化、审美趣味的庸俗化成为大部分艺术家追求的目标。这里边有着两个潜在的原因,一是中国当代美术在经历八五的启蒙理性运动后,一次自动的向艺术市场靠拢。在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现代艺术品走向市场并不是由单纯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海外市场的成熟所引起的,其中包括80年代的现代主义的启蒙运动在官方的拒绝和某些政治意识形态的抵制下,在一种受挫和无奈的情况下被迫调整先前的精英主义路线,然后寻求与市场的妥协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反映在大众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中。像我们熟悉的电视、电影、网络、时尚杂志、各种流行节目、广告……,它们在满足人民的消费欲望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审美趣味。在一个文化变成消费的时代里,文化所带来的一次性、即时性、瞬间性的消费快感已经取代了过去文化在精神上的持久性和永恒性。艺术也不例外。然而,正是这两种必然的历史境遇共同营造了一个艺术“媚俗”的时代。因为艺术必须走向市场,而市场是由无形的大众构成的,而大众的趣味是表层化和享乐主义的,所以,当代艺术便自然倾向了“媚俗”。同时,由于展览是作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由于展览最终受市场的利益所驱动,而且,如果就中国只有一千个画廊来计算,如果一个画廊一年只举行一次展览,可想而知,展览必然泛滥成灾。

  我们应认识到,如果艺术展览失去了自身的学术性和丧失了文化的批判力,中国的当代艺术最终不会有太好的前景。但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就展览而言,有两种途径是行之有效的。第一种:建立独立的艺术基金会,然后由策展人和批评家来选择展览主题,然后将展览的理念和思路由基金会组织专家讨论,然后再根据可行性举行展览。另一种是:由当前的艺术杂志主办,由部分优秀的批评家参与组织,然后举行展览。前者的优势是,展览既独立于官方,也独立于画廊,这样展览能保持自身的学术性。同时,在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对优秀作品进行收藏,这样可以为那些致力于艺术实验的艺术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后者的优势是:艺术杂志掌握着媒体这个权力,同时,通过媒体自身的宣传又能对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向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当然,这个目标只有在媒体保证展览的学术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就国内当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然后大力发展第一种方式。

  正如前文中所说,展览并不是简单的展示,展览并不是艺术拼盘,展览并不是一次艺术品的集体出售,展览并不是艺术家、画廊、批评家的合谋……。相反,理想中的状态是:展览是对一种艺术现象的呈现,是对一种艺术精神的追问,是对一种未来艺术方向的探索。或许,我们只有真正怀着一种严肃、负责的心态去策划当代艺术的各种展览,我们才能真正改变今天展览泛滥的局面;或许,只有出现真正独立于官方和艺术市场的展览时,展览才能重塑自身本应该具有的学术与艺术的价值。

 

   上一页   1   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