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览名称: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二、展出地点:上海美术馆(上海南京西路)
三、展览时间:2007年12月2日——12月12日
四、主办单位:上海美术馆、《艺术当代》编辑部、南京青和文化艺术公司
五、展览组织:(以姓氏笔画排列)
艺术策划: 刘春杰 、徐 可
艺术主持: 鲁 虹
学术委员会委员:卢辅圣、孙振华、朱青生、刘春杰 、吴 鸿、俞 可、徐 可、殷双喜、鲁 虹、漆澜
学术秘书: 张 云
六、参展艺术家:
尹朝阳、韦 嘉、付 泓、叶 强、刘国夫、李 磊、李 季、李继开、朱 海、江 衡、吉 磊、何 森、忻海洲、张小涛、张发志、沈 娜、杨 帆、罗 杰、范 勃、赵能智、俸正杰、秦 琦、贾蔼力、黄汉成、黄 莺、屠宏涛、熊 宇、熊莉钧
七、主题释义:
在传统的油画创作中,画面形象主要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生获得。但以上制像方法与创作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比如,近些年来在中国出现的年轻当代油画家创作的作品足以证明:伴随着文化背景的巨大转换与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一种更新的制像方法与创作模式已经出现。事实上,在许多年轻的当代油画家那里,或者更多是依赖现代传媒制造的流行图像与符号获取画面中的艺术形象,或者是利用艺术与摄影、电脑的交叉之处获取画中的图像。完全可以说,他们的艺术既是图像的图像,也是对当下生存环境的积极回声。实际上,面对时代的新变,一些年轻的中国当代油画家在赋予油画以更新的含义时,已经建立了全新的图像修辞学。
从对许多作品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艺术的处理上,更多是从“虚拟性”入手去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这既使他们能够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现实,也能够在各自设立的主观框架中,充分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大众文化,其聪明之处在于:一方面,他们按大众文化的制像原则与趣味挪用或创造了自己需要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这样的过程中,巧妙地赋予了画面以新的意义。他们的作品与大众文化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后者是要逃避现实,让人进入幻想的世界;前者却是要超越视觉的表象,切入现实的本质。
于是,“后期制作”的方式也随之出现在了一些年青当代油画家的艺术中。本来,“后期制作”是从事摄影、摄像与电脑图像处理工作的人员,在获取第一手材料后必然要做的后期工作。但现在这样的做法已经为相当多的年轻油画家所借用,他们的具体方法为:或者对现有的公共图像进行挪用、改装、并置与重组;或者将摄影、摄像作为基本的媒介加以使用,然后再将获取的图像放入电脑中进行技术化处理,使之成为创作的“蓝本”。
依照传统的艺术标准,人们也许看不惯他们的作品,但当我们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去分析他们的作品时就会感到,这种创作手法上的变化带有历史的必然性。特别是出生得更晚一些的年轻艺术家,基本是在看电影、看电视、看漫画、看广告的过程中长大的,他们的视觉感知能力与上几代人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当他们将 “影像消费”的经验很自然地转化为艺术表达方式时,也为他们分析和批判现实提供了崭新的手段和工具。
本展将集中展示28位年青油画艺术家的创作,其目的是引起学术界与收藏界的更大关注。
八、画册出版
1、 画册发每位艺术家近照1幅,推介辞1份,作品4幅,简历1份。
2、 画册发论文2篇,分别为艺术主持与艺术策划撰写,主要是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状况进行反思。
3、 画册发前言1篇、目录1份。
4、 画册为12开,2500册,全彩印,用中英文,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九、学术讨论会
1、 主题:中国当代油画的图像修辞学转向
2、 时间:2006年12月3日
3、 与会人员:参展艺术家、本展学术委员会成员、特邀批评家、媒体编辑、记者等
十、展览宣传
1、 展览前在相关网站及新闻媒体上进行新闻发布及宣传,以扩大本展与参展艺术家的学术影响。
2、 从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将在每一期的《艺术当代》、《画刊》与《Art视界》上进行连续性的宣传。并在近期的《美术报》上宣传。
3、 展览期间,将由应邀与会的媒体、会议观察员在多个媒体上对展览及艺术家进行详细的报道。
4、 后期将在各专业刊物上作宣传,并向外寄送展览画册。
十一、媒体支持
《艺术当代》、《画刊》、《Art视界》、《当代美术家》、雅昌艺术网、中国美术批评家网、美术同盟网站、《新京报》、《读者》、《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
十二、 新闻发布
官方网站网址:
艺术当代—www.duoyunxuan.com
上海美术馆 www.sh- artmuseum.org.cn
南京青和文化艺术公司—www.qhgroup.com.cn
“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筹委会
2006年10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