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 2008 作品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1-12 13:54:5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艾未未的故事

  文: 鲁斯·诺克

  艾未未的故事,是一个已被反复讲述过的故事,可以讲成一部传记。故事可以从他的诗人父亲(艾青)开始,继以他早年在新疆的艰苦生活,提及他作为艺术家生涯的开端。故事的转折点在他在纽约的居住了12年这一节,最后提及他在北京给自己设计居所。这是一个男人的故事,他做得好,渐入佳境,蒸蒸日上。

  艾未未的故事,是一个关键角色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讲述的次数更多。它告诉我们,1979年,艾未未作为一个决定性的个人,在中国最早的前卫艺术家社团“星星画会”中崭露头角。2000年,艾未未以其策划的上海“不合作方式”展览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然后又在如今气候已成,国际闻名的中国当代艺术界声名远播。这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的故事。

  艾未未的故事,可以讲述成一种“政治存在”,这个故事如今被频频提及,以至有些人开始疑惑究竟谁是始作俑者。他是这样一个人——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珍爱祖国的历史并从中借鉴,对祖国的现行道路心怀希望和忧虑,并且积极参与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这是一个“从心而行,言为心声”者的故事。

  艾未未的故事可说是一个艺术家全部作品的故事,但这个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个故事内涵惊人的丰富,故事梗概简洁明了,读之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刺激。放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面来讲,他的故事影响力堪称典范。这个故事在在多种媒介上有着多样化的展示,令听者愉悦。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种类丰富,他在头脑中牢牢地把握着“概念”,但又不囿于概念。如果让我来带领你开始一趟他的作品之旅,那么,我将用“度”的概念作为引领此行的指南针。例如,他的作品《透视研究》:天安门广场(1995年),它是表达技巧所允许的“度”的变化,是艺术这部大书里面最古老的一项技巧——赋予图像内涵和分量。再举一例,他的作品《童话》(2007年)将1001个中国人和1001把明清座椅带到德国卡塞尔展馆,参加第12届“文献展”,这种非同寻常的巨大展示看起来犹如魔术师的表演。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故事。

  艾未未的故事,是一个异类艺术家的故事,而这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奖所要讲述的。“我们是什么?”对于一个工作着的艾未未来说,每一个主题、每一种影响、每一次经历,都意味着不断地叩问这个问题。对于叩问这个问题的艾未未来说,这又意味着参与到形态中去。对于参与到形态中去的艾未未来说,这又意味着处理虚无。对于处理虚无的艾未未来说,那就是深深地成为观念和事物的一部分。这种深入创造了他的作品特有的动力和活力。然而,他的所有作品的演变不仅仅依靠形态的法则,而是同时依靠中国现代性那些满怀欣喜的、振奋向上的、可能来临的力量。从现状中汲取能量和素材的同时,艾未未探寻着艺术前景,并且拓展艺术边界。他的作品虚无和存在缠绕,形式和实用共存。这个人的故事帮助我们意识到那存在于机会和希望之间的不可控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下一页乌利·希克
上一页庄翁简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半梦状态:罗根收藏品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 [专稿] 公共机构、艺术家,策展人和收藏的关系
· [专稿] 中国国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博览会
· [专稿] 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
· [专稿] 第二届东莞书画收藏艺术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