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只有传统书画精品拍卖结果令人欣慰,瓷杂上升乏力,香港佳士得2008年春拍的总成交额达24亿港元,但秋拍时萎缩到了11亿港元;中国嘉德春拍成交额高达9.9亿元人民币,秋拍却下跌至3.6亿元。
2008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许多品种“惨不忍睹”,本刊邀请了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赵榆、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秦杰、北京长风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锄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畅谈金融危机下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和变迁。赵榆一语惊人,拍卖行要进入“无米之炊”时代,金融危机与拍卖市场不景气只是巧合!
拍卖业僧多粥少面临“无米之炊”
赵榆:目前中国内地的收藏家只是吸纳,不肯释出,还处于惜售的阶段。拍卖公司征集精品的渠道越来越窄,能征集到精品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可是拍卖文物艺术品公司的数量却是越来越多,造成僧多粥少的情况日益严重,有的拍卖公司已经进入“无米之炊”的阶段。金融危机与拍卖市场不景气只是巧合!
收藏家不会“漏眼”了
赵榆:拍卖业从1992年到现在,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史了;最近五六年又有一大批企业家投资艺术品收藏市场,现在拍卖市场上的收藏家基本上成熟了,文化底蕴提高得非常快。例如收藏书画,他们不仅收藏《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还收藏美术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作品。
2008年秋拍,某拍卖公司的拍品邹一桂的《花卉》册(八开),参考价为8万-12万元。对于此件拍品,拍卖图录并未注明画面上的“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等字样,属于明显“漏眼”的拍品。但是收藏家却没有“漏眼”,查到了这个作品是《石渠宝笈》著录过的作品,6万元起拍的拍品,最后成交价达到了683.2万元。没有十几个收藏家竞价,无法达到这个数字,这说明中国的收藏家成熟了。
同样是2008年秋拍,北京保利拍卖公司的《菊采东篱——日本珍藏重要明清陶瓷专场》,一共推出46件拍品,全部成交。2338号拍品清雍正粉彩过枝菊蝶九秋盘,世界上同类盘子仅有4件,参考价为380万-580万元,最后以1187.2万元成交;2339号拍品清雍正粉彩牡丹蜻蜓碗(一对),参考价为400万-600万元,最后以1176万元成交。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中国的收藏家有眼力了,能够看出文物的内在价值。
在收藏家水平提高的同时,收藏市场的评论家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例如某评论家拿到一家拍卖公司秋拍的《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拍卖图录时,认为成交率不会超过50%,结果整场拍卖会的成交率为52%。
向勇:收藏界有三类人,第一类投资者,他们买卖艺术品为了赚差价;第二类是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来收藏;第三类是严肃藏家,他们收藏艺术品、欣赏艺术品,在中国严肃藏家成熟了。
精品拍品无处可寻
赵榆:文物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数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高价位的珍贵文物,更加稀少。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兴起的初期,其货源主要来自文物商店、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查抄退赔物资和海外回流。从目前来看,这些货源几乎是搜刮殆尽,高价文物更是极为罕见。2009年中国拍卖行业几乎进入到“无米之炊”的时代。
从《中国嘉德五周年纪念精品集》、《中国嘉德十周年纪念精品集》、《北京翰海五周年纪念精品集》、《北京翰海十周年纪念精品集》、《中贸圣佳十周年纪念精品集》、《中贸圣佳古代书画精品册(八本)》等画册收录的拍卖市场十几年的精品来看,中国书画有1248件,中国瓷器、玉器、家具、油画、古籍等1259件,共计2507件,件件精品。但是这些文物精品都进入了收藏家的库房,很难再走上拍卖市场,就不难看出征集拍品的难度了。
2008年秋拍的惨淡与金融危机仅仅是一个巧合,2008年春季拍卖公司征集秋季拍品的时候已经非常吃力了,高价位的艺术品稀缺。曾经被清代皇家《石渠宝笈》著录过的作品,是拍卖市场最为走俏的拍品。2008年春季拍卖会八大拍卖公司推出的拍品中,被《石渠宝笈》著录过的拍品有16件,而2008年秋拍的拍品中被《石渠宝笈》著录过的拍品仅有两三件,并且还是《石渠宝笈》中的一般作品,算不上精品。这也间接造成了2008年秋拍八大拍卖公司没有一件拍品超过3000万元的尴尬。
内地有两家大的拍卖公司足够了
赵榆:有的人把艺术品投资称为第三大产业,使得拍卖行无限扩大。目前,全国有240多家经营艺术品拍卖的公司,而北京有90多家,市场的极度饱和,使大部分拍卖公司都没有东西可拍,出现了“无米之炊”的情况。
2009年整个拍卖市场面临重新洗牌,目前全国240多家拍卖公司有很多一年都举办不成一次拍卖会,但是不拍又难保执照,所以很多拍卖公司每年只是走一次形式,其实很多拍卖公司目前已经变成了空架子。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应该再减少一些,这样每个拍卖公司拿到精品的机会就会大一些,最好像国际上那样只有苏富比、佳士得两大拍卖公司,这样在精品稀缺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拍卖公司“有米下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