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大部分艺术家个体都已经搬离了798,艺术家工作室越来越少,现在798艺术区的构成主要是画廊机构。被媒体曝光的“郝光事件”在一定层面反映了798发展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798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2年开始,处于自发阶段,那时798还是一个破旧的仓库,因为房租廉价,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并且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第二个阶段是粗放型的主动经营管理阶段,大概从2007年开始,七星物业对798进行管理。然而七星物业的管理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不管大小机构还是艺术家个人一律统一租金,没有优惠政策,完全是一刀切的操作模式。并且因房价涨得过快,有些艺术家个人作起了二房东操纵房价,这也成为798矛盾升级的一个隐患。而现在则处于第三阶段,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很多画廊处于零消费局面,也有很多小画廊不堪重负搬出了798,大的艺术机构也在与物业商讨房租问题。为了减少成本支出,画廊展览周期大多放长,原来的798每周甚至是每天都会有画廊推出新的展览,而现在的大多数画廊一般是2到3个月才举办一场展览,并且印刷精美的画册和豪华的开幕酒会也被取消了。
前两年,798的物业管理部门还执行过一个所谓的大机构捆绑政策,房屋多是租给尤伦斯等一些规模较大的艺术机构。而这些所谓的大机构在艺术经济泡沫在的时候会比较热闹,一旦经济形势发展不好,它的弊端以及矛盾就会显露出来。而独立策展人、小型艺术实验空间等处于798的底层,而这恰恰是798最有活力的部分。798的核心价值还是前卫性的实验空间,也就是草根群体的活力。而他们应该有租金的优惠政策,给他们一些生存的空间。近几年物业管理部门一味关注大机构,提高房租,实际上是扼杀了很多草根群体的活力。艺术区的活跃还是要靠草根群体的支撑,现在之所以冷清了不少,主要是少了很多草根群体的活动。
798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北京的一个大型美术馆、文化旅游景点,这个社会责任已经超出了七星物业和画廊机构的承受能力。大家理想的是798能成为一个国际艺术中心,但从它本身的条件看是不可能的。因为国际艺术区还要考虑产权的问题,画廊不可能一直靠租房得以发展,待其发展至一定规模后肯定要有长期的固定经营场所,而这是798的物业所不能解决的。此外由于画廊业的税收收入等问题,导致政府不愿意大量投入扶持资金。现在的798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只能寄希望于内部的改良,只能等待经济的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