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艺术市场危机应对指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18 10:19:2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朱小钧
        忘掉“金融危机”这个概念吧。这场“MADE IN USA”的危机已经席卷全球各个领域,作为“兴在百业之后、衰在百业之前”的艺术市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关于“崩盘”和“倒闭”的故事一直在坊间流传。在北京的地标性艺术区798里,佩斯北京赶在奥运开幕前做了第一个应景展览之后便关上了大门,之后的长征空间、程昕东空间、现在画廊纷纷裁员、搬家或关闭分馆,这些平常以“专业性”和“国际化”为标榜的艺术机构似乎在一夜之间风雨飘摇。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像艺术市场这样,在转瞬之间戏剧般重塑格局。

        眼下,“缩小规模”(Dowsizing)成为了画廊和拍卖行的必修课。零成交额的天数正在直线上升,与之相伴的是画廊缩减展览规模、拍卖期延迟和媒体广告投放的急剧下降。而在几个月前,这些艺术机构还在为“中国艺术品远未达到世界市场的价格标准”而努力,力争全速推出新的“F4”。

        事实已经很明晰。面对典型的“市场失灵”,艺术机构必须放弃短线操盘的做法,泡沫炒作的时代已经终结。艺术机构之间不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更需要并肩携手,共度时艰。盲目关闭或大幅裁员,即便是出于对未来的谨慎自保,这一行为本身也会加剧市场冬天的延长,不仅会伤害到藏家和艺术家,也包括自己。

        正是因为“新一轮洗牌”,我们也看到了艺术市场新的契机。艺术管理者针对市场冬天的应对策略根本不能参考以往的经验手册。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根本找不到可以直接套用的方法,只能在危机之中摸索前进,锦衣夜行。

        即使在艺术市场“大繁荣”的10年间,艺术机构在市场急剧起伏中的应对策略也在不断演变。什么是金融危机中的艺术市场的新契机?真正有效的具体方法可能只有在市场度过冬天之后才能明确,但过去的危机中仍有一些通用的原则可以借鉴。

        1.坚持不懈,建立危机应对意识。市场信心不能垮,但切忌盲目乐观。我们必须承认艺术市场已经进入冬天,假定零成交额天数变成了四位数,并由此计划此种状况下必须采取的应对策略。成就佳士得今天辉煌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1941年在“伦敦大轰炸”之后仍坚持不懈,即便驻地被炸毁,办公地点东迁西搬,直到1953年老地方国王街8号新楼造就,才迁回原处,他们在萧条中苦等了12年。

        2.敢于抄底,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现在的F4早已跌破了以往的拍卖记录,当红的艺术青年很多已经开始五折销售,这是一个抄底的好季节。历史早有证明,一些伟大的艺术品集中购藏正是在艰难岁月。而资深艺术品市场专家赵力也直接断言:“我们认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放大了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最低的行情会在2009年上半年出现。”

       3.增加曝光率,保持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低迷的时代,操盘者会本能地渴望回避,畏惧媒体追问以往的壮语豪言,直至以实际行动重新找到解决方案。但在整个全球性恐慌的氛围中,回避只能导致更大的忧虑。更何况,裁员和缩减展览本身就破坏了艺术机构自身的品牌形象。真正应该做的是把事实公开,比以往更频繁地做各种疏通,做好全局范围的复杂平衡:藏家和员工如果畏惧,就告诉他们真相,为他们树立信心;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和政府的合作,国家正在拿出大笔的钱来拉动内需,如果能契合国家的需求,经营就会有新的转折。

        4.追求展览品质,提高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画廊还是拍卖行,艺术品本身就是你为可能的复苏准备的最佳武器。最优质的艺术机构,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其最核心竞争力的投资,包括艺术家、藏家和媒体。即便是压缩了展览媒体推广等细节支出,台湾山艺术仍然把今年的北京空间展览的学术品质提升当做新重点。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所言:“如果有好的展览项目,你必须在主题策划中下功夫,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发现。”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