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则由工化出--读王铁城工笔人物札记

时间:2009-05-12 14:37:44 | 来源:艺术中国

 

  已逾不惑之年的甘肃畫院職業畫家王鐵城,近年来致力于中國工筆畫創新的思考和實践,在保持其傳統血脈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注重工筆畫的寫意性,以強化形式感和加強色彩表現力作爲切入点,探索工筆畫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态转变的途径。品读王铁城的工笔人物画作,每每被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所感染,在那个具有鲜明形式感和绚丽色彩的世界里,富有个性的绘画语言似乎是心泉的流泻,是一种情状的感召,一种充盈诗性的呼唤。

  绘画中的写意性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观。中国画的写意性,自从它一千多年前形成起,就贯穿于整个中国画领域。当初提出这个观念,并非针对现在通常所说的写意性,而是针对当时的工笔画。工笔应笔意俱到,写意则由工化出。王铁城立足于工笔舆写意两大傅统的基石上,锲而不舍地探索现代工笔画新的表现语言和时代审美意境。

  突破工笔传统的腻、僵、呆、板等程式,力求精妙而不刻板,寓意抒情而不荒率,形的刻画服从情感表达的需要,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以唤起心中审美情感的共鸣。这是王铁城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走向。《新雪》中,三位藏族女子的形象、装饰及皮袍,显示了较强的装饰性,甚至于装饰效果的追求大于素描因素的追求,而这一切均出于画家表情达意及想象力的需要。采用写意手法,浸染和点缀出雪花飘飘、莽原皑皑的壮丽景观。《红云》、《太阳城的女儿》等作品,写实舆寓意相结合,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同时,环境、背景的表现,显示了虚构和想象的魅力。《红云》中,以泼彩舆彩墨交融的韵味,烘托出祥云飘絮、山体雄浑、围栏古朴的牧民生活环境,具有浓厚的藏区风情。《太阳城的女儿》主题性人物背景的描绘,借鉴了西藏宗教壁画和唐卡的艺术,飞翔的鸟和奔突的牛,以图腾样式浑然一体,营造出深邃、神秘的幻境。其装饰性的笔法,突破了“单线平涂”等工笔重彩的范式,采用对称、连续、照应、反复等技法,具有强烈而丰富的形式美感,使作品审美内容的特殊性包孕在特定新颖的审美形式之中。

  就造型而言,王铁城的工笔画始于写实,后来以变形和表现为主要特色。90年代前,他的作品以素描、速写为根底,以结构比例和科学性为准则,继承和借鉴中国工笔画的傅统。近些年,他的创作以傅统视觉感受为主攻方向,引入变形。在他的作品中,那些夸强、变形的雪域藏胞宽肩、粗腰,身体仿佛磐石,皮袄犹如铠甲,但造型没有流于漫画化。赋予人物以朴实、豪放的美感,力图避免典雅化和甜俗化。其笔下的人物宁厚重勿玲珑,宁稚拙勿巧媚。画家借助于变形、夸张,表现藏族人物的强悍、粗犷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以增强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在变形的基础上,王铁城还重视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握,并予以精微的描绘。这种“细节”和“精微”,是对自然形态和人物特征的体察和发现,以及由外物自然所唤起的独特感受,而画家将这种微妙的情感和精神倾注于“细节”的描绘之中。这正是超越自然物象的“真”而透露出来的艺术的本质特征。如王铁城的《踢毽图》,画家没有以通常的角度再现群体踢毽的热闹埸面,而是经过这项藏区群体运动的深入细致的体察,以敏锐的心灵触角,捕捉到毽被踢飞凌空的那一瞬同的焦点。精微地刻画出5个竞技者的情态,或激动,或惊异,或失望,或寻找毽子的回落点,而不同的情态则是以各自的眼神来表现的。正是这一具有本质意义的细节,使整个画面跃动着“气质俱盛”的鲜活生命力。

  在创新工笔画的探索中,王铁城把加强色彩的表现力作为切入点。他注重色彩的表现功能,强化色彩的主观配置,力求实现色彩自律性表现舆抒情性的和谐统一,以逐步构建现代工笔画的语言。

衛公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