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希腊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到法国罗丹的《思想者》,经典的雕塑作品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浮雕也已经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
在新中国60周年大庆之际,由中国雕塑学会策划并组织的“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结束其在国内多站的巡展于6月20日在北京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新馆集结。这是建国以来首次用“中国雕塑”命名的雕塑艺术大展。2008年7月26日,该展从厦门首展,先后在长春、西安、温州、上海、广州等城市进行了火炬接力式的巡回展览,并最终汇聚到京完成了这一中国雕塑“圣火”的传递。
“办展览很辛苦,尤其是这样大型的雕塑展览,更是如此,但大展每到一个地方受到各地政府的支持都让我们感到欣慰。”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曾成钢说。上海长风区专门为雕塑大展搭建了新的展厅,西安、长春则把展览纳入了当地举办的艺术博览会、世界大会。温州市是临时加入巡展队伍的,他们被大展的艺术效果所感染,提出在当地展示作品的要求,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市首次推出全国性雕塑展览。
首届中国雕塑大展是中国雕塑学会首次举办的全国大展,也是中国当代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集专业性与学术性于一身的大型雕塑展。老中青三代雕塑家的作品集于一堂,这些作品中,有参考过去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再生性”创作的作品,有强调视觉审美、优雅抒情的作品,还有率性写意、体现东方美学趣味的作品等。
更值得关注的还有作品中凸显的新的雕塑语言、新的表现手法。如吴彤的《国韵——生旦净丑》用卡通的手法将生、旦、净、丑等京剧脸谱进行局部变形处理,突显了雕塑的绘画特色,被美术理论家刘骁纯评为“向固有的雕塑创作体系提问”。而谭勋的《柱头》则通过对日常生活材料、几根废旧木头顶端的处理,用火烧加工成中国山水的纹理,表现出中国古代山水的形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趣味的呼应。对此,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主任殷双喜说:“这传达的是东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特别鼓励这样的发展方向:希望在和西方艺术的交流过程中,中国的雕塑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气息、民族特色,传递我们自己的审美品格——东方的审美品格。” “无论是从形式、观念、题材还是作者的语言表达,展品都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充分体现近些年来当代中国雕塑状态和作品面貌。” 曾成钢表示。
据了解,为真正办成高规格、高水平的专业性及学术性的展览,主办者在筹备上不惜工本。早在征集作品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展览策划组成员就开始了调研。他们兵分两路,深入到沈阳、长春、西安、上海、杭州、广州、重庆、成都、武汉等城市,访问艺术家工作室,与当地雕塑家开展学术交流,深入到当地艺术院校雕塑系,直接与创作者见面,并就展览主题和相关事项反复沟通。这不仅保证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在较短时间内被征集,也使策展组对全国的雕塑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作为中国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能够在立足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艺术,进而放眼世界,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极构建和确立中国姿态,参与世界对话。”曾成钢在阐释“中国姿态”的意义时说道。
“中国雕塑界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中发展比较缓慢,但是近1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建设力度的加强,雕塑进入了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时期,户外雕塑和架上雕塑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雕塑作品从数量、体量、形式、规模上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在学术水平、形式语言、材料运用和观念的拓展上大有进步,并充满活力。”在谈到雕塑界目前的发展态势时,曾成钢说,“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 他表示,中国雕塑界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因此,艺术家如何确立自己的学术理想和艺术责任,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维护有利于各种学术观点共存的环境,平心静气地对待传统的、当代的以及中间状态等不同的风格,容纳多元的形式存在。“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自己的是好的,别人的都是差的”这种简单的划分法在开放的时代是行不通的。曾成钢说:“只有包容多种风格,努力让自身达到某种极致,才能整体推动雕塑发展。健康的学术生态有利于雕塑艺术的发展。”此外,他还提到,“艺术作品终究还是要面对公众的,一个有责任感的雕塑家在创作中,除了关注形式、观念、材料等等以外,还应该让观众读懂作品并为之感动。”
曾成钢表示,“中国雕塑大展”今后将以三年展的形式继续办下去,希望以后能把雕塑大展演变成国际性的展览,并引进策展人制度。“我们只是组织者和推进者,希望今后能和大家共同讨论并做出选择,更希望雕塑家们塑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