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红色主题藏品市场观察:红色狂欢能否继续?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29 10:27:30 | 文章来源: 经济观察报
毛主席去安源

《毛主席去安源》一问世即被称为文革时期的经典作品。短短数日红遍大江南北,单印刷品就有九亿,创下了世界上油画复制之最。这也许可以解释买家们关心的问题。画作在当年的宣传力度如何,因主题涉及的历史事件而引起的政治地位高低,有无广泛的印刷品流传于世,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上占据多大的篇幅,是否获得重要的奖项,在百姓间的知名度如何,都是红色主题画作昂贵与否的重要元素。

此外,刘春华的第一次天价成交经历,带给了他多米诺骨牌般的连续效应。收藏界以605万元为标杆,将他的红色主题画作置于百万天价系列的范畴内。2006年,他的作品《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以181万元拍出。这样的好运仍然未降临在其他同期画家身上,如此不均衡的现状也向买家传递一个信息:高价的熟面孔会继续维持恒定的高价。做熟不做生的生意经再度触动了买主们谨慎的神经。

拍卖会外的收藏家

与眼光敏锐、下手迅速而精准的拍卖会买主不同,纯粹的红色主题艺术品收藏家构成了另一块与世无争的群体。艺术家薛松就是其中之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薛松开始临摹油画。画册上色彩浓郁、充满了舞台式构图意味的英雄题材的油画陪伴他完成了对艺术最初的自我表达。时隔二十年,已经成为先锋艺术家的他在一家老店发现了当年那张画的原作,当即买下。由此也开始了红色收藏历程,这一年是1998年。

十余年里薛松花费数百万收藏了二百余件物品,包括油画、素描手稿、胶片、雕塑和宣传画。在这些物件里,他最喜欢的是名作《就义》的画家冯法祀的素描手稿。收藏红色主题艺术品已经成为薛松生活的一部分,这更像是一个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习惯。挑选物件儿的眼光也与学习油画时受到的苏联现实主义风格的启蒙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市场的因素并不在他的考虑之列。不进拍卖行,似乎已经成为这个小圈子默认的习惯。在问及他怎么看待天价油画时,他表示这些画作的史料价值是不可磨灭的。它们被收藏起来,并不是挂在收藏家书房,而是为日后建立博物馆或进行主题展览提供展品,相较于个人喜好,有着更广泛的用途和意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红色经典·张坤书画特展”即将开展
· 重温红色记忆──军旅画家集结上海
· 红色经典油画作品缘何再次走红
· 红色经典再次走红 天价《南泥湾》看革命题材(图)
· 红色记忆 文革前的宣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