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近尾声 统计结果令人担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08 16:55:42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地文物调查总量示意图(截至2009年10月31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仍在进行中,按照国务院决定实施这项工作的时间安排,如今整体工作已经进行到实地文物调查工作阶段的尾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普查行动,与前两次相比,此次工作存在哪些新突破、新问题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一组最新统计数据,令人振奋,亦令人不无担忧。  

新发现所占比重超七成

截至2009年10月31日,全国各级文物普查机构共投入人员4.7万余人;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累计已投入文物普查经费10.43亿元,其中2009年已到位3.36亿元。全国40850个乡镇中,已有 39573个乡镇启动了实地调查,其中35957个已经完成;全国实地文物调查启动率为96.87%,完成率为88.02%。此外,全国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76215处,其中新发现550283处,占总量的70.9%;复查225986处,占总量的29.1%。

上世纪50年代和 8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文物普查,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所限,漏查甚至根本没有开展普查的情况相当普遍。有调查显示,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有320个县没有开展普查,占当时全国2650个县区的12.1%。如今,距离上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结束已经20多年,期间伴随着城乡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脚步,大量不可移动文物被发现,也有许多文物由于种种原因遭到损毁甚至消失,现有的调查统计结果已经不能说明当下的实际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

此次普查中,新发现所占比重超过七成,据国家文物局表示,这是由于乡土建筑、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等这些在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忽视的新增文化遗产类型,不仅首次被纳入普查内容,而且在普查中得到充分重视。此外,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相比,此次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规模空前。调查队员整体素质提高,使用设备更加先进,提高普查的时效性和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增加了普查的覆盖率和完成率,从而增加了新发现文物点的数量。

今年5月,浙江省洞头县启动了该县有史以来第一次水下文物普查工作,这算得上当地文物保护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在本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像洞头县这样首次启动水下文物普查工作的沿海临河地区还有许多。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陆续在福建、广东沿海及西沙群岛附近海域开始了水下文物调查,并且发现了100余处水下文物遗址线索。如今,我国首次启动对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全国性调查工作,将对中国内海、内河以及内湖的水下文物普查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一个专项。或许,未来公众们可以见识到更多像“南海一号”般载着历史的神秘与华美驶近我们的水下文物遗存。

3万在册文物消失

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10月31日,全国登记的已消失文物达30955处。

所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是指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规定时点(2007年9月30日)前已经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在调查时不复存在的情况。目前社会上比较关注的文物消失问题,实际包括文物点消失和统计数量减少两种情况。

目前,我国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分别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尚未定级的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现已掌握的消失文物主要是尚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相对较少。

国家文物局分析在册文物消失的首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大型水利建设工程、大型长距离能源输送工程、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基本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城市化进程加速,新农村建设开展,大规模城乡建设项目与日俱增。尽管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力争做到基本建设工程避让文物点,但仍有确实无法避让而导致文物点消失的情况。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数以万计生命罹难,给民众带来巨大伤痛,同时也给四川、重庆、甘肃、陕西1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带来创伤。今年南方的暴雨水患造成一些地区大水围城的“奇观”,也给当地的文物古迹带来巨大威胁。在重大自然灾害和各种地质灾害造成文物消失的同时,据国家文物局介绍,各种行政违法、刑事犯罪(如法人违法、盗掘)以及生产生活活动对文物的破坏,也造成文物点消失。

另外,由于1982年全国文物普查的技术手段、工作条件、经费投入有限,使部分文物点在调查登记和记录方面不够准确、全面,造成在这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队员在现场复查时无从查找,这也是导致在册文物消失的原因。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继续发生,在这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对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和计量标准进行了规范和统一。

在册文物的消失是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除去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我们在切身享受到城市化进程给我们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不能把城市化作为残害历史文化的借口,尤其当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文物时。为此,国家文物局指出,距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整调查成果的公布还有两年时间,未来,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强对普查数据做科学的统计、整理,特别是对文物消失的原因做深入分析。对于涉及文物保护的大型建设项目坚持依法审批;加大投入,增强不可移动文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大打击和执法督察力度,遏制违法犯罪行为。(乔欣)   

相关链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除港澳台地区外)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共5年时间,分3个阶段进行。2007年1月至9月是普查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培训、试点工作;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是普查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是普查的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海南西沙海域文物普查 新现7处沉船遗址
· 北京文物拍卖成交额6年累计逾400亿
· 中国流失文物善意持有人或将得国家补偿
· 2.6亿复制莫高窟?保护文物永远第一位(图)
· 圆明园将首次到海外摸底流失文物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