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在中国设计
间
这个词,在中国古文字解释里对应一幅特别唯美的场景:门打开,月光冲门缝中照射进来。这是中国传统造字的一种重要方式,观物取象。每一个文字都在描述一幅画面。就“间”这个字而言,既有对立的一面,表明一种间隔的画面关系,在中国文字中,“间”字更多的是表示一种范围、距离、间隔;在统一的一面,表明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原则,这种概念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表现特别充分:“间”成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联系欲望与设计原则,并普遍应用,使一个局部的“间”的概念,演变成人与外部、与自然、与社会相处或联系的标准、方法,并最终和一种文化逻辑联成一个整体。
我和刘峰对话在一架废旧的缝纫机旁开始,这种关系的确立有些奇怪,因外产生这种位置的是一架破旧的缝纫机,而不是一个惯常的桌子或者沙发等,这种经历于我是第一次。其实,偌大的空间里,并不存在明确的空间关系,就像里面放置的物品一样,许多物品按照常规的逻辑很难和这样的空间对应起来,比如我们之间的缝纫机。这种感觉就像第一次见到刘峰的作品一样,我们似乎很难定义什么,但我们隐隐约约的觉得他的创作对于在中国设计这个主题而言具有某种独特性。雕塑或者家具,艺术或者设计,我们发现这种不稳定的状态,或者说这种模糊的界限不正是一种独特的设计实践吗?
间,是关于位置、座标、关系等等一切内容的确立和反思的方式与把握的途径。刘峰的作品引发了我们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作品和空间的那种常态的固定关系在消解,那种沙发和客厅、餐桌和厨房的对应性关系已经不再稳固,作品在解构空间,同时也在重新建立空间的意义和场所精神。此外,也并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所谓设计语言、雕塑的语言、装置艺术的语言等。
放大来看,间,意味着对于边界的超越,也意味着边界的闭合。这种状态也是当下正在发生的设计的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写照。设计正在面临多重转型,交锋是这个时代设计内部、设计与社会、文化、生活等其它外部要素产生互动所表现出的最为关键性的特征。我们想要通过交锋来把握今天的设计所进行的一种广义的发展状态。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设计人与非设计人的交锋;设计领域不同专业的交锋;设计与非设计专业的交锋;设计与经济、文化、消费等多重角度的对话等。所有这些都在引发我们重新理解处在设计内部与外围的这种变革,间是对这样一个动态特征进行把握和阐释,特别是结合中国特色进行分析的方式。
许多问题正是在关系的确定和处理中而建立起新的理解,比如设计与性别,产生在两性之间的中这种设计交锋与融合的状态从来不像今天这样鲜活与生动;对于设计消费,这既是一种每个个体自我的交锋与对话,也是重新理解设计位置的关键语境;对于产业与设计,在这里似乎一切都变得合理化,用来确立这种设计位置的是设计商业竞争力;关于设计本身,我们看到了设计在“扁平化”和“弯曲化”的世界里的两种发展的状态。交锋是处理“间”的关系的一种方式,刘峰的创作就体现了这样一种交锋,通过交锋之后确立自己的位置和关系。哪怕这种交锋只是在艺术和设计之间进行的一种跨界。在艺术与设计之间实现的多样性跨界在今天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新的实践类型。
其实,设计或者艺术本身就像一个被间隔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然而没有任何人想进去,也没有任何人想出来,每个个体都交锋谋取了适应的位置和关系。
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联系欲望与设计原则,设计在本质上具有两种维度上的作用,一种建设性的,它让我们感受到物质的美好、环境的舒适、空间的温暖等等,它为我们创造一种美好的、舒适的、安全的、便利的人造物世界;一种是批判性的,设计就像战士用来战斗的武器,它成为反思、批判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各方面问题的利器。纽约普利策奖在把它的建筑大奖颁给日本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时曾说道:“当一个服装设计师不单纯提供给人们温暖、美丽和时尚,而是提供给我们所有大家一种看待社会的方式、策略和力量时,还有比这更加深刻和充满力量的设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