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油画家王克举先生
沉沙
油画艺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入中国,经过几代艺术家筚路蓝缕、独往不惧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在世界多元艺术格局中,探索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融会,实现理性与感性、科学和艺术的契合,建构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林风岷、徐悲鸿、吴冠中等几代艺术家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正在逐渐的变为现实。
中国当代油画是中国当代艺术里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油画家们融汇中西文化传统,在文化现象的针对性以及人文关怀等各个层面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拓展了极大的艺术空间,对油画艺术语言的丰富性、艺术观念的多样性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在崛起的新锐艺术家中,王克举以他挥洒着表现主义自由奔放激情的系列风景油画,自成气象,以直觉的锐利和和表述的强度展现着自己对生命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他的油画艺术不仅是纯粹精神空间与视觉心理的探索与表达,他将西方风景油画的独特技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精神相融会,表现出东方艺术精神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地域色彩、个性特征的鲜明的艺术审美特色和价值取向,彰显出中国油画艺术的独立品性和浓厚魅力。
王克举的油画艺术世界,是一个壮丽的色彩世界。画面语言的暴力与自然田园的抒情造成一种矛盾,这种矛盾搅动着观者的视觉神经和心绪,这恰恰是他的作品让人过目不忘、大喝过瘾之处。浓烈的情感与柔美的诗意和谐统一,现代与传统、写实与抽象、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自然融合,画面肌理和笔触潜藏着深邃的灵性,以独立不倚的眼光从自然风景的天真与纯净里提纯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王克举风景系列油画作品都是对景写生,他把巨大尺幅的画布立于野外,直接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大到沧海桑田,小到一草一木都能成为他的绘画主题。同时,又不为自然所束缚。大自然和乡村景色在他的画面上,处处都经过绘画语言的处理与转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传递浓郁的性格化的内涵,流露出高涨的情绪化和对生命意义的抒发与表达,读他的风景画,常常让人想起凡高、马蒂斯等西方大师的作品。在画面中他着意于气势、气韵和意境,却从不放弃以敏感细腻的用笔方式,去寻找细节中的微妙体悟;追求自我绘画语言的独特性的自由运用,却从不忽视对于绘画传统的研习和运用;强调理性地去描绘自然的特点和面貌,然而无处不在的精神渗透却使整个画面饱含画家自我的生命状态与心理体验。如他的《西风》带给我的强烈感受,就像交响乐高潮篇章过后紧跟着的那声划破天籁的弦乐独奏。高粱的叶和穗,静与动,刚柔并济,跳动的笔触全部融为了生命的激情,奔腾而出。《红苞米》中深秋的玉米缨子,经风吹雨淋,在秋风中肃立,系列红色的运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使人体验生命的灿烂与凝重。《静谧的岚谷》是一幅非常引人关注的作品,也是溶入了画家更多艺术探索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面对南方秀丽温润的风景,画家敏锐的觉察到物象身后的沧桑、神秘与厚重以及这些之外的更广袤的精神内涵并准确的传达出来。这幅作品在画面处理上他首先将远处别处逆光的山挪移到画面中来,并用了大面积的黑色取代了天空或远山。又将房屋自然形状拆解开,根据感受做了新的造型组合。浓墨泼洒的山峦和光影交错的村庄其中,厚实的色彩、灵动的线条和笔触,都与属于他的东方气质和情感相契和。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油画风景艺术发展之新的里程碑。二十多年来,王克举的油画艺术逐步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专家的肯定,1981年,油画《汛》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奖,1984年,《四月海》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7年,《岁岁》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展,1989年,《黄昏》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1991年《黄昏》系列作品6幅入选现代中国油画展赴美展出,1999年作品《柳埠春早》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05年,《北方之二》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2005年,应邀参加“意象武夷中德两国画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油画国际研讨会)活动。他的《晌饭》、《山里》、《秋棉花》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收藏,并出版了《名家名品:王克举》、《当代著名油画家个案研究----王克举》、《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王克举》和《油画语言研究----印象派以后》等多部油画集和著作。《穿越四季--王克举油画展》也将于今年11月22日起将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青岛等地巡回展出。
如今,王克举在风景画创作中已逐渐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特色的艺术风貌,也渐渐成为中国油画风景画创作领域的佼佼者。他在风景油画创作中是如何融合西方与东方传统绘画精神而走出一条独特的当代中国油画创新之路的?
1956年出生于胶州湾畔的王克举,从小生长在具有浓厚民间艺术风俗的乡村,家乡的民间艺术成了他最早的启蒙教科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1976年至1983年他幸运地考入山东艺术学校和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和2001年,他又先后两次在中央美术学院深造。从’85新潮美术到’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再到九十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走过了以张扬主体创造精神为内核的现代主义艺术历程,开始了人本主义精神和艺术主体精神的重建。王克举身居种种艺术思潮之中,却不被潮流所左右,他坚持把自己放在一个艺术家的位置上,而不是一个哲学家的位置,始终默默走着自己的路,积淀着自己的艺术功力和素养。
王克举教授说:“我早期的画表现的是农村的生活,是对自己生活的回忆,有一种怀旧的情结,文学性情节较强,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他的创作经历了从写实主义到印象主义,再到表现主义的过程,他的一系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从写实主义风格入手,表现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这一时期创作的经典画作中硕壮、憨厚的人物造型,淳朴、厚实的人情风物,真实地再现了七、八十年代中国乡村的生活情景,使得整个作品洋溢着乡土气息。王克举不墨守陈规、敢于创新和不断突破自己。1995年是他的艺术生涯中具有反叛意义的时期,他在美术教学和绘画实践中开始思考绘画本身的问题,研究画面的形式规律,并由此深入到对于绘画本体语言的认知。他说,“我从绘画语言中寻求突破,研究绘画的视觉形式因素,寻找画面结构的关系以及形与形、色与色、线与线的组合关系,抛开情节性和思想性,通过笔意和色彩把情绪直接带进画面中去,这样就拓宽和强化了绘画语言的可变性及画面形式因素的表现力。”1997年,他完成了一次艺术生命的“蜕变”,在把自然景色变成画面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人的内在精神与绘画技法的融合、艺术表现与心灵沟通的途径,使绘画回到了本体。在他这里,油画作为异质文化的语言,已经变成了中国本土的言说,绘画的过程,变成了用色彩和笔触具体表现的过程,不同的物象、不同的组合和态势,在他的眼里变成了不同的符号。
此后,王克举的风景油画系列创作一发而不可收,生活为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大自然为他带给了灵感,他扛着画布画架,不知疲倦地奔走在祖国各地,西部大漠和南江山川,北方乡村和东部沿海,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将生命投入其中,扑捉现实世界中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不断构筑自己的油画艺术世界。
然而,艺无止境。在世界经济文化趋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中,中国油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担当着建立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和人文精神历史使命的中国油画任重而道远。王克举也不会停下他油画艺术探索的步伐,正如王克举教授自己所说:“大自然是无限的,绘画艺术的探索也是无可穷尽的。变化万千的大自然,令我激情澎湃,我愿意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忘掉一切,不断努力地去体验东方艺术精神中“物我两忘”、“天人和一”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