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第8届上海双年展:世博语境中还有没有“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10 11:03:59 | 文章来源: 新民周刊

 

价值与追求——精英的文化立场与尖锐的批判性

上海一直是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的实验场和前沿阵地。自1996年创办以来,上海双年展始终坚持立足上海这座城市,聚焦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以丰富的当代艺术形态,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文化思考和视觉创造。十几年来,上海双年展确立了独特的文化立场和问题线索。可以说,尖锐而精确的批判性,与社会同步的人文关注,是上海双年展的价值所在。事实上,好几届双年展的主题还具有先导性,精心确立的主题往往成为公共话题。比如2002年“都市营造”探讨城市建设与空间构造,2004年“影像生存”反思都市媒体文化,2006年“新设计”聚焦于都市文化中的设计、时尚与消费问题,2008年“快城快客”思考城市化过程中的移民状态。特别是民工回乡探亲遭遇大雪后面临的困难以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艺术家与民众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但是在世博会的宏大语境中,本届双年展又如何体现它天赋的批判性?如果在批判方面失语,势必导致双年展文化价值的流失。面对本刊记者这个问题,能说会道的许江居然一时语塞。但很快,他回过神来说:“世博会是大众话语,是一次礼赞性的狂欢,在展现当今最新科技成果时,展品及过程都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而双年展是精英话语,承担的是文化的责任,体现的是思想的效果。”

跨界与影响——对于艺术实验和展览制度的思考

他还认为:中国的策展人“还在路上”,所以应该根据国情达成这样的共识:学术不分体制,只有身份才分体制。而中国的艺术家大多数是体制内的,那么在越来越开放宽容的当今社会,批判性的准星应该锁定民众的普遍关切上,对城市化高度现代化带来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我们还应该对双年展的办展模式进行反思,这里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同时,探索的基调和建设性的基调是不会改变的。

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机制,双年展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30年来,双年展更成为一个全球现象。与此同时,双年展的日益趋同化和节日化也成为了国际学术界反思的重要问题。在双年展日益体制化的今天,国际艺术界不断寻求办展模式的拓展和更新。就拿今年来说,全球就有40多个国际双年展举办。“如何从这次双年展的集体表演中脱颖而出,进一步确立起上海双年展的学术形象?这是我们亟需讨论的问题。”许江说。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近年来,当代艺术展览这个艺术的自治领域、这块公共领域中的“飞地”已经成为全球资本生产、展示和消费的集散地,日益成为艺术资本交易和大众文化享乐的场所,成为喧嚣华丽的时尚秀场和节日狂欢。然而,对当代艺术家而言,展览不只是交往空间、发布空间或者实现空间,展览首先是一个开放性的和流动性的创作空间。所以从“排演”出发,本届上海双年展将逐渐深化其对于艺术实验和展览制度的思考,强调展览的策划情境和展开的过程,强调展览的创作与生产意识。

世博会是把全球汇聚到本土,而双年展则是在不同的本土视野中激发出对全球问题的差异性关切;世博会是文化的输入,双年展是观念的输出,通过这一主动输出的行动,本届双年展将成为世博会期间上海回馈给世界的一份最具文化前沿性和实验精神的礼物。值得期待的是,本届上海双年展将沿着自身的历史逻辑线索继续前进,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深化双年展的学术思考、提升双年展的国际影响力。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