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怡孮先生为《关照自然——李汉平写生作品集》作序

时间:2010-05-06 19:15:45 | 来源:《当代中国画》杂志

中国画创作观念的传统中,始终存在着自我精神的表达与造化情态的表现这两种观念,此两种观念往往是相互激荡,互为推动,而使得中国画的历史发生着激变。绘画至两宋,对造化的表现,精能毕致,已穷其极,而与此之中却又奔涌着以笔墨情趣、畅神快意为主旨的潜流,唐有王维、张璪 、王墨,宋有二米、苏轼,宋末至元,写意大盛,而于此中,又交织着谨严写实的画风,如元代的肖像画与寺观壁画,明清之际,这两种观念更是各呈其势而又相互交融。在中国画的历史进程中,既没有走向完全脱离造化的纯粹观念性表达,也未走向完全客观的写实性再现,这是由中国画的艺术本质所决定的。在这一传统脉络中,中国画既保持了对人文精神与自我人格精神空间的最大拓展,又保持了与造化、现实的紧密联系,这使得中国画的绵延与发展,始终保持着自由的精神与现实的生机。 在中国画绵延千年的历史中,“造化”与“生活”的观念,往往是画史演进到转折关口的核心问题与关键分野之所在。每至时代变革,必以“造化”与“生活”为旗帜,使原有的绘画形态借“造化”与“生活”之途径,融入时代,变革旧有技法与观念,从而获得新的创造, 将画史引领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画尤以推重现实、推重生活、推重写生,而使得其与时代精神、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保持一致。这是中国画保持持续创造活性的根源之所在。 在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实践中,写生不仅是造型必需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艺术创造的根本性环节。花鸟画的写生不仅要研究物理、物情、物态,表现典型形象,同时,还要借物寄情,表达人的精神观念;不仅要揭示自然万物的蓬勃气象,同时也寄寓作者的生命情怀;不仅要表现现实生活,描绘出具有时代氛围的壮阔画面,同时也要表现作者的时代观念与人文精神;无疑,写生正是通向此境的重要途径。花鸟画的写生只有真正具备了上述认识,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李汉平先生长期从事花鸟画的写生与创作,在工笔花鸟画方面更是深有积累。200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以来,在写生方面着力很大。他以极大的热情专注于写生,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练手、练眼、练心,努力使自己通达闭目如在眼前,下笔如在腕底的自由境地。关于写生,他颇有感想和体会,他对现在的学生下乡、出外写生时带着相机,拍一些照片,回来后对着图片画的做法,十分反对。他说那是“从平面到平面的过程”,把写生过程中那物象生动的生命情态,个人激动不已的感受都过滤掉了。写生的本质是通过直接观察物象的形态,仔细体味物象的情态,以激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将物与我在情感上融为一体并加以表达,这才是其乐趣之所在。写生动笔之前,他总是会沉浸一会儿,让自己完全进入到“入境”状态后,再开始放笔直取。由于感受不同,取舍不同,手法不同,他笔下的对象,丰富多彩,各具情态。 事实上,每一次写生面对的对象是不同的,其时的个人状态和外部氛围也是不同的,即使面对着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里,作者之心态、内心之活动也会不同。物之情态,或以细韵端秀而迷人,或以高大壮阔而迫人,加以晨昏四时、光阴明昧之渲染,临之者必生感怀,而观者修养境界、心情际遇之不同,怜物之心也必不同。这正是写生兴发感怀的机缘之所在,也正是花鸟画籍写生而通达艺术创造的门径之所在。 李汉平先生平时勤于动笔,曾多次前往广东、昆明、西双版纳等地植物园长驻写生,北京植物园更是他常去的地方,数年下来画稿很多。这里收集了他的部分花卉写生作品,编辑成书,这是对他以往艺术实践的一个总结,相信对他未来的艺术之路也是一种鞭策。祝愿他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更加精进,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文/ 郭怡孮

2008年5月9日于北京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