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的特点与北京大学的血缘关系

时间:2010-08-02 16:23:06 | 来源:艺术中国

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即将在中国北京召开,世界美学大会由国际美学协会主办,是国际美学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准最高的会议,每3年举办一届。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国际美学协会在欧洲、南北美洲和亚洲共举办过17次大会。2006年6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申办成功。此前,亚洲国家只有日本主办过该会。本届美学大会是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界展示自己独特面貌的难得机遇,也是中国美学学者以更宽广的眼光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思想传统、精神财富的机会。北京大学承办了本届大会,既是一次学术大发展的盛事,也是对于既有传统的继续发扬。中国美学思想的特色与北京大学的学术传统、文化氛围有着不可忽视的一致性,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重视心灵与精神信仰

与西方当代美学特别重视“艺术品”的物的层面不同,中国传统美学关注的重点是精神的层面,是人赋予物的不同寻常的意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物”呈现为富有文化意蕴的,与日常面目不同的面目,其意义是多样的、流动的,其多样的程度与人的精神世界深广程度直接相关。

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但他并没有把美育与宗教简单地对立起来,反而极力强调美育在精神信仰方面的价值。这使得北京大学的美学与美育传统在起点上即站在精神信仰的高度上,以民族文化的核心关怀为着眼点。这是一个极高的起点。就美学研究而言,朱光潜在其美学体系的奠基之作里,从“情趣的返照”来解释审美欣赏的本质,晚年则更加明确地强调人在审美活动中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指出文艺作品要有“人情味”、要“体现出人的伟大和尊严”。宗白华讲中国艺术,强调中国艺术是一个虚灵世界,是一个“永恒的灵的空间”,强调中国艺术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的本身”;他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中国的工艺器物、艺术作品的虚灵化的一面。冯友兰在他的著作中用大量篇幅讨论中国哲学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他指出,世界对于每个人呈现出来的面貌是不同的,追求美,就是寻求境界的提升。张世英从现象学的角度进一步发挥了“境界说”,将之与人的生存时间感、境遇感联系在一起,对于美学问题有更加直接的启发。在这种深厚的思想传统的基础上,叶朗提出了“从朱光潜接着讲”。他从中国传统美学当中提炼出了“意象”,作为解释审美活动的核心概念,他还以“感兴”概念深化了朱光潜关于美感的学说,并吸收冯友兰、张世英的哲学思想,将审美活动归为人生境界的提升。可见,北大美学在纵贯百年的历程当中,对于精神、心灵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

二,美学思考具有综合性

中国传统美学的“美”是广义的,它是世界对人呈现出的丰富意义。美学尤其与哲学、历史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学科存在着广泛的交叉和互动,中国美学的综合性有助于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而激发学术创新的灵感。北京大学的人文学科不仅各自具有深厚的文脉传统,尤其可贵的是还具有整体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与中国美学的思想气质是相通的。

朱光潜、宗白华为北大美学奠定的学术传统很有代表意义:朱光潜学术兴趣涉猎很广,他的美学思想体系是建立在艺术学、诗学与心理学、哲学的互动基础上的;宗白华对于中国哲学、艺术、建筑、雕塑、工艺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在西方哲学、艺术、文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所以宗白华在中西艺术比较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迄今仍然是没有人能够超越。

中国当代美学仍然以打通哲学与艺术、思想与实践作为最重要的特色。叶朗要求学习美学的学生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中西要打通,哲学与艺术也要打通。基于这一考虑,叶朗特别强调在综合性大学里艺术院系的作用。在综合性大学里,学艺术的学生可以突破专业知识和技巧的局限,从别的人文学科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中吸取营养,如李苦禅先生当年在北大“画法研究会”学绘画,同时又在中文系旁听,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的学生也可以到艺术院系学习艺术,其中就有可能涌现一批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或者可以是学者兼艺术家,对他们各自专业当中的创新也极有帮助。正如钱学森所说,他们当时在加州理工大学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叶朗认为,综合大学的文化背景和跨学科的研究环境,可以给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建设提供多学科的支持,因而极有可能为文艺学科建设增添新的生长点,也可以为其他哲学社会学科乃至理工学科带来创新的活力。

三,中国美学的现实关怀

中国美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是少数学者在书斋中做纯学术的研究,而是与人生紧密结合,人生境界的学说就是塑造人格、塑造民族精神的学说。儒家的审美教育渗透进整个民族的精神当中,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

较之西方的著名大学,北京大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中国的历史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北大学者的学术研究也往往以每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为思考的背景,从北大引发的话题、思潮总是与时代的脉搏共振。中国当代美学的现实关怀是提高全社会的人文教养,承担起人文学科对于社会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北大的学者多年来不断呼吁全社会要重视人文学科,加强人文教养,呼吁大、中、小学要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呼吁在各级学校中加强中国传统艺术经典的教育。

当前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为厚实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全球化、信息化的过程也唤起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紧迫感。在新的时代问题面前,北大学者需要以中国人的视角面对全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精神财富将为这一过程提供重要的支持。

四,中国美学具有开放性

中国文化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事物,它总是处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当中,并由此不断发展的。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在与佛教思想的互动当中发展出禅宗文化,成为中国美学的精华部分。中国的近现代美学是开放的,从王国维、蔡元培到朱光潜、宗白华,都是以中西贯通作为学术创造活动的重心,大概没有哪个国家的美学像中国近现代美学那样高度重视吸收外来学术思想。中国当代美学更是开放的,改革开放以来,美学界、艺术界大量的译介工作、交流活动不断地刺激着中国美学的新发展。通过这次世界美学大会,我们盼望中国的学者能从西方学者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做出更多的原创性的学术成果。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