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语,语之物——关于沈文燮的艺术观念

时间:2010-11-08 15:38:34 | 来源:艺术中国

文/ 黄笃

韩国著名艺术家沈文燮(Shim Moon-Seup)的作品大多以《反刍》(英语用Represent)为主题,而这一主题又充分反映了他的单纯而朴素的审美观。“反刍”的中文之意与英文“Represent”的内涵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英文的“Represent”有表现和象征之意。中文的“反刍”则是指“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通称倒嚼。”因此,从汉语转译之意出发,它更能充分表达艺术家的观念诉求,这是艺术家的一种逆向思维,是一种基于这一思维的重新认识、理解、分析和创造。

他在对北京城市环境的考察中敏感地发现了材料(门板、柱子、砖瓦和石板)与记忆的关系,并通过对材料关系的再组合从而塑造出新的艺术语言。

这就使作品既与原物相似又不同于原物。 因此,我们可以在沈文燮作品中发现了三种与观念相关的特征:一是依据与语境(context)的关系建立和创造作品的观念意义。例如,他曾对新北京画廊空间的考察中就觉察,它是一个明代粮仓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然而,它的位置与现代的都市发展形成巨大反差。他巧妙利用了这种对比的契机,将被现代城市遗弃之物(木头、木工夹)与画廊室内建筑结构的结合,生成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艺术语言。例如在作品《反刍》(木头、木工夹子)中,他根据空间将木头和木工夹子安装/固定在白色柱子上,正是这种物质组合的关系激活了人的记忆、想象、沉思。而他的《笼中之鱼》则是在两个柱子之间营造了一个大的“笼子”,把无用之物的再使用,并与存在之物的重新建构,形成了主体与原素的和谐性。二是沈文燮擅长运用不同物质的结合,从而创造出某种自然状态与人工状态的新关系。他把木头与石头的关系处理成带有质朴而自然的美感,尤其符合人的身体要求,这也许与韩国家庭或餐馆中木制餐桌规定的人的身体坐姿有关,也就更接近人的日常经验和生活美学。又如他还把木头与钢、木头与玻璃之间相遇,确立了生成的语言张力。在这种不同物质构成的新的关系中,木头是一种自然生长的植物,而钢和玻璃则是一种工业化的进化材料,它又是自然的反进化的味道。正因为它们的物质聚合才使其释放或暗示出消耗的能量。三是在艺术与非艺术、逻辑与反逻辑、形式与反形式中建立一种新的艺术观念,一些物质材料石头、光纤、水、木头钢板等本没有内在联系,但艺术家正是通过这些材料的关系、矛盾及“形式之前的形式”创造出超出人的想象之外的另一种物质的“生命”形态。

2010年,沈文燮受北京今日美术馆邀请参加了《调节器:第二届今日文献展》(Negotiations: The Second Today’s Documents 2010),他创作的两件装置作品都取名《反刍》。 在以报纸、光纤、灰砖、盛水盆而组成的《反刍》中,他有意用光纤把《北京青年报》、《中国健康报》以及其它报纸各捆绑在一起,随意摆放在地面上,流动而萦绕的光纤发出绿光,其旁不规则的放着一些零散的灰砖。

于是,在这样的物质关系中,报纸传递信息包含了社会、政治和日常信息,而看似静态的缠绕每捆报纸的光纤发出绿光则暗示了鲜活而动感的状态。显然,沈文燮着重强调的是关系与表现的方法,其观念核心的并不是对材料的创造,而是把材料的关系理解成它们的联合所产生的意义。

在由竹子、光纤、电形成另一件装置《反刍》中,他特意根据美术馆巨大的空间尺度用竹子制作成了一个黑色长柱状的笼子,斜横悬挂在大厅中央,一条发出绿光的光纤从笼子中心穿过,它与其说是一个雕塑,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建筑物。它负载了沈文燮对儿时游戏记忆的迷恋和放大,对传统文化中虚空与存在的形象隐喻,对特定空间的介入和干预,这一切最终形成了与存在之物(其他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对话和协商的和谐关系。

 


沈文燮非常关注对物质、场域和人三者关系的解析,并通过艺术形式来再现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他并没有刻意去表现一种绝对的物质,而是试图将物质在自然状态,人为干预,场所情景中揭示它们的内在关联,既能表现出自然的本来状态,也暗示人为的意念,更能以空间和物质的关系来定义物的修辞。

沈文燮的艺术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性——当人的意识是所有存在的基础时,意识就创造了世界存在。换言之,艺术家的观念就在于把人的理念融入自然,而不是与自然对抗。他对物质极其结构的关注,并不是要表现作为一种绝对物的物质原义,而是试图将存在于情景、时间、空间、运动、位置和因果关系中的物质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意义展示出来。

沈文燮的艺术观念主要强调的是主观经验与直接自然性,揭示其客观性与主观理念的并存。他并不追求在制作和形式上采取那种过分雕琢的手段,而是把未加工的物质与自然界的物体与人工化的物质以一定的手段加以联系,使其充分呈现出某种关系和自然状态,也就避免了人为定义化。正如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中精辟的论述:“禅的心性,就是破除一切人工的形式,真正把握住其背后隐藏着的精髓。正是这种心性,哺育着日本人牢记大地、亲近自然,不断品味那不加任何雕饰的浑朴”。基于这样的东方哲学,在艺术理念上,沈文燮追求与物的“相遇”,实质上是关于人对物的尊重和心灵对物的关照,也就是主客观的统一。在表现媒介上,摒弃固定的表现物质,而采用日常的原始的自然物质或工业材料。在艺术表现上,把握存在的形式与人的心灵的关系。

沈文燮的美学核心强调的是纯粹经验,也就是按照事物的原样感知,强调主观和客观的合一,在主观意识与客观物质的“相遇”时,通过不断发现物质的内涵和意义来表现物质的“原始状态”、“生成”、“转化”,进而找到与自然物质的相遇的相关性,目的在于揭示进入不可见的世界以及见之所未知的世界。

黄笃(Huang Du)是一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独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他的主要策展有: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7年《首届今日文献展》,2008年《第三届南京三年展》和2010年《第二届今日文献展》等。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