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中国国家博物馆转身:一百年,艺术追上了历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31 09:22:59 | 文章来源: 文汇报

现在我们开始补课博物馆美育缺了一百年

“在柏拉图的时代,博物馆是美的殿堂。自中国有博物馆以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教育启发民智的目的是第一位的。审美需要基础、环境、时代。只有在和平时期,美的价值才能上升到重要的地位。”

搞了一辈子革命历史展陈的苏东海,为国博提出的“艺术并重”叫好。他说,缺了一百年的这一课总算补上了。“博物馆是美的殿堂,它起源于美,所以你现在把美的价值重新提到应有的地位,是方向性的贡献,这是回到博物馆的价值上去了。”

苏东海感到,国家博物馆的这个“动作”很大,可能会对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为国家级别的博物馆,它的最新的建设方向对全国各级博物馆来说是个风向标。全国很多大的省馆都是延续着单一历史类别博物馆,现在也许都会把艺术上升为一个发展方向。”

然而,伴随着重新定位,一个迫切的问题浮出水面。

“现在要提高国家博物馆的艺术价值,有一个展品问题。”苏东海向记者“盘”了盘博物馆的家底。众所周知,由于曾遭受过殖民与掠夺,中国所存的艺术精品数量并不多。剩下的大部分又都存于故宫博物院。苏东海说,综合原先两馆的家底来看,虽有60余万件文物,“艺术方面的东西不行,因为当时讲究的是革命史,反映阶级斗争、农民战争的比较多,艺术品较少。”

虽然数量不多,但在两馆的艺术品库存中确有一些精品。历史博物馆是从1912年就开始征集文物,而革命博物馆则是从建国一开始由中央直接向各省征集文物,“调来的都是各地方的‘尖子’,是摘的桃”,苏东海形象地说,“像全国最大的后母戊大鼎就是从河南调来的”。即便是后母戊大方鼎,当时调到北京来的想法也比较简单,第一就是看中它的“大”,是一个标杆的意义,艺术性是其次考虑的。

105万件藏品或有初露真容的重量级文物

今年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将39万余件文物划拨给国家博物馆。使国博的藏品数量增至约105万件。这些文物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代国家文物局保管的,其中部分为国家一、二级文物。

开馆在即,面对展品问题,还是国家文物局“撑”了有力的一把。因为除了近半个世纪前的这一轮大征集,再往后,从省市调精品的办法越来越难使。呼吁国家级博物馆把文物还回地方的声音倒是一直没停过。90年代之后就更不可能了,各个省馆都需要各自的“镇馆之宝”,送给了中央,省馆就没人去看了。

目前,工作人员已经从39万件文物里整理出了20多万件,这里面是否有未曾与公众谋面的“重量级”藏品,尚不得而知。

不过,回过头来说,国博也有自己的艺术品特色。比如,原来的革命博物馆有一批50年代的革命油画、国画、雕塑等,是当时组织一流艺术家呕心沥血创作的,在历史博物馆也有一批反映农民起义的艺术品。苏东海说:“现在组织人也画不出来艺术价值这么高的了。所以不是没有艺术品,而是艺术品的取向比较特殊。另外没有外国的艺术品。”

在这种情况下,交流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这儿没有,你那儿有,就放你的,给一千平米的展厅给故宫,再一个首先就从德国借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以后再放意大利的、英国的……中国的老百姓可以看到欧洲的文艺复兴的东西了,过去比较少看到。”

“这就是开放的好处了。”苏东海说。(记者 吴越)

“国博”百年历史沿革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

●1918年,以端门至午门的原建筑为馆址。

●1926年10月1日,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1949年10月,改名“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设址在北海团城,不久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决定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1958年10月,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修建新馆,1959年10月建成,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10月1日,“中国通史陈列”在新馆公开预展。

●1961年7月1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开放。

●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983年初,分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0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改扩建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原来面积的三倍,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陆续开放。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