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照片
2011年7月3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顾秀莲,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有关部门领导,文化遗产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高校师生代表等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由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和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于今年7月面向全国高校拉开帷幕,活动为期一年,主题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中华精神家园,包括: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大赛、华夏文化遗产保护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华夏非遗大讲堂和非遗传承展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预计全国将有百所以上高校直接参与本次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表现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民间,融入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据统计,我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其中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1028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共31项,包括:京剧、昆曲、古琴艺术、篆刻、书法、端午节等。这些绚丽多姿和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也是我们重要的人文资源。
遗憾的是,由于受人为破坏和全球化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甚至渐趋消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家大计,成为国家与民众的共同责任。
今年6月1日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开始实施,它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法制轨道,迈入了新的历史进程。
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唤醒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的文化自觉。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非遗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通过非遗知识竞赛和志愿者招募,无疑将会调动大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激发大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夯实大学生爱国精神的基石,丰富大学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推动高等院校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进一步开发潜能,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