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双年展的特性体现
此次“泛主题展”属于学院双年展的范畴,因此,它强调了学院展所具有的特性,策展人指出:首先,它要服务于学院的教学,它所预设的第一观众是学院的学生,这与其他双年展有所不同。其次,此双年展并没有去刻意探讨有争议的话题。在这个基础上挑选艺术家,希望能将讨论回归到一些实际的问题上。展览策划沿着这个主题把一些听说过,但没有见过的作品带过来。并且把国外一些具有探讨性和观察性的作品带过来进行讨论。把一些小范围的,但很活跃的艺术家,例如胡向前等人的作品带到美术馆,探讨一些年轻的、刚从美院走出来的艺术家的发展过程。在展览的布置、安排上,美术馆特意选择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为了让观众能停留更长时间来看作品。
参展艺术家有46位(组)
此次展览邀请参展艺术家共有46位(组):国内33位(组),国际13位。此外,还有两个特别项目的国际艺术家8位。其中既有耳熟能详的知名国内外艺术家,也有并不为人所熟悉的青年艺术家。其中国内参展艺术家邱黯雄与徐坦接受艺术中国的采访,谈到了他们对“超有机”和“泛主题”概念的理解。美国艺术家凯文·克拉格谈到他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他拍摄作品的过程体现了艺术家对于“超身体”概念的理解。
美国艺术家凯文·克拉格接受采访
两个特别项目带来新观念
第一个项目来自比利时的“不确定的文本“展,六位艺术家展出录像、装置、表演,他们是:大卫•克雷布(David Claerbout)、安妮•特雷萨•德•基尔梅克尔/提耶•德•梅(Anne Teresa De Keermaeker/ Thierry De Mey)、弗兰克•戴斯(Frank Theys)、乔莉•图林克斯(Jo•lle Tuerlinckx)、马塞尔•布鲁德埃尔(Marcel Broodthaers)。第二项目是歌德学院邀请德国编舞艺术家克里斯托弗•罗曼(Christopher Roman)在央美美术馆现场,与中国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一场以“同步对象”为主题的跨界工作坊。两个项目体现了国外艺术家对“超有机”主题的探索与尝试。展览通过艺术家作品在展厅中的安排与设置,呈现出一种新的全球化的文化政治情景。展览以“一个独特研究视角和实验”的思路,呈现出了一个学院美术馆的国际视野。
苏博德·古普塔作品
威姆•德尔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