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重量级私人美术馆争先登陆上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13 10:26:48 |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勃勃生机中,上海应该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重量级私人美术馆厉兵秣马备战申城,或可称得上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举措。

2月26日,“品藏东方——中国经典艺术展”将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作为万合酒店控股集团的藏品在国家美术馆的首次亮相,展览如策展人李旭所指出的,将回溯中国现、当代艺术中本土审美的源头,客观呈现内地及海外华人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也像万合团董事局主席郑好所指出的,这既是他们15年收藏的重点展示,也是他们正在重点建设的“昊”美术馆的初次亮相。未来一两年中诸多重量级私人美术馆将落户上海,而它正是即将揭开的一系列馆藏展的序幕。

展览凸显“东方性”

“品藏东方”由著名策展人李旭策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参展作品涉及十几位艺术家,其中既包括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陈逸飞等闻名遐迩的艺术家,也包括周春芽、张晓刚、刘小东、曾梵志等当前十分引人注目的活跃人物,是根据正在积极筹建的“昊”美术馆的藏品来挑选的。展品围绕“油画的民族化”、“水墨的现代化”、“中国艺术的国际化”到“当代艺术的中国化”等四个话题呈现,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跨越了自1980年代初直至今日的30年,用油画、水墨、雕塑和装置为媒介,借助写实、表现或抽象的手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出中国内地及海外华人艺术家中一部分重要代表的创作成就。

他透露,他是根据藏品来挑选作家作品的。改革开放后,当代艺术经历过全盘西化的过程,也经历过“言不由衷”的本土化过程,现在许多艺术家主动思考“东方”。对“东方”主题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艺术家一开始关注前卫当代,几年前也回归“东方”,包括一些“言不由衷”的人也回来了。但他所关心的,是真正长期坚持“东方”的艺术家。他认为这种选择本身标示着一种态度,这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史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学术线索,是曾经被忽视、被争议又重新被关注的文化创造,也将是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他希望这个热身式的展览能够成为一种引导性的示范,更愿潜心文献与历史研究,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本体建构的典藏者能够越来越多,共同推动美术馆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昊”美术馆初露峥嵘

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的“昊”美术馆,是具备当代艺术收藏、展览、研究和教育功能的全新文化机构。郑好向记者描述了美术馆建设的独特匠心:“昊”美术馆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收藏与展览呈现,同时也同步收藏西方现当代艺术,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还有一部分是古美术馆,收藏和展现景泰蓝和银器;占地2000多平方米。两个部分在建筑空间上分属两座大楼:现当代部分在写字楼世和中心的1-3层,古代部分在万合铂尔曼大酒店的4层,酒店大堂则连接两座主楼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空间。大楼还有附属的2万平方米绿地公园。他还透露,集团的藏品花了15年才形成,约2000多件,可谓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现在有了美术馆这个自有的、永久性的地方,预计将于2013年在酒店开业时同时开馆。

他表示,“品藏东方”意在让国内外的观众对集团的收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展览强调一种国际性的视野,而这也是他们的收藏的特点。这些艺术家有“东方”的感觉、有文化底蕴,也能驾驭西方通用但独具特色的造型语言,形成一个脉络。作为学美术的“海归”,他个人对他们所表达的也是感同身受,所以通过和艺术家、策展人的沟通来举办这个展览,受到场地、时间的限制,只能选一些相对比较典型的艺术家的代表作。不过在今天这个以“东方”为主题的展览很有现实针对性,提倡的正是当前中国政府要大力支持发扬的文化自主性。

他还表示,国内的一些美术馆只关心硬件怎么大,外表怎么眩,这种壳体式的美术馆自身没有藏品,今后会贻患无穷。所以他们特别注重收藏。同时他又表示,当前私人美术馆面临的首先是生存的问题。因此,集团的经营战略是建设最有艺术性的酒店:“舒适一日,艺术一天”,也就是那个“昊”。这样捆绑式的做法,一方面让美术馆的场地、运营费用有了自有产业的支撑,另一方面让美术馆成为酒店的魅力所在。他透露,集团计划建设四五个张江那样的酒店,都会建美术馆,只是所收藏、展示的藏品会有所侧重。当然,美术馆本身会有一个独立的运作机制。他们会既做好收藏,又做好展览,发挥其社会效益。

最近一两年里,私人美术馆将在上海尤其是浦东成批出现。这些美术馆会以怎样的面目亮相?他们的藏品又如何?“品藏东方”展览是一个序幕。正如郑好所说的,未来昊美术馆开馆后,还可以和相邻的喜马拉雅美术馆、龙美术馆互动,甚至可以形成上海一条新的旅游线路。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