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总部位于纽约的拍卖巨头苏富比通过新浪微博宣布:将投资720万美元在香港金钟商业区太古广场一期的5层开设一个面积超过139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用于向中国收藏家推介国际艺术,展示包括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19世纪法国印象派艺术家莫奈(Claude Monet)等具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的作品。苏富比的这一举动立马引起了国内媒体的讨论:莫非拍卖公司要插足一级市场?香港苏富比开设艺术空间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拍卖公司开设自己的展示空间、染指一级市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苏富比的竞争对手佳士得早在2010年5月就在香港中环历山大厦22层开设了1.5万平方英尺的画廊和拍卖厅。2007年,佳士得还收购了伦敦的鹿腰画廊(Haunch of Venison Gallery),紧接着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开设了其分部。随后,鹿腰画廊搬迁到英国切尔西的西21街,佳士得将鹿腰画廊的伦敦原址改建成一个私下销售的中转站10 ROCK,偶尔举办公开展览。而苏富比早在1971年就在伦敦开设了自己的第二个展示空间用于向藏家展示自己的拍品 。2008年苏富比公司也在其伦敦总部的一楼开设了一家画廊用于销售英国年轻艺术家群体(YBA)的版画作品以及一些价格在10万英镑以下的作品。2011年9月,苏富比在其位于纽约约克大道的总部二楼开设了一家名为S2的空间,并于当月首次推出了艺术家山姆·弗朗西斯(Sam Francis)的个展,其作品的价格在2万5千美元到1百万美元不等,展览开幕的第二天就销售了10件作品,同年11月11日,又举办了由独立策展人维多·斯纳贝尔(Vito Schnabel)策划的第二个展览“这些日子”(These Days),用来展示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以避免与苏富比稍后举办的当代艺术拍卖会产生冲突。
对于苏富比来说,除了一年两季公开拍卖外,中间还存在着大量的时间空档用来进行交易,而苏富比的国际网络又使之在一级市场也有不少机会,无论是新空间还是私下交易都为苏富比提供了一个新的销售渠道。根据一份财务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苏富比的私人交易部分的年成交额只占到了总成交总额的6%,净利润却占到了其全年净利润的23%,这使得推动私下交易市场成为了近年来苏富比的大方向,而艺术空间的推出能够使得它更好的去执行这一目标。同时,通过艺术空间的展出,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藏品,以达到扩大目标群体的目的,因此,开设自己的空间只不过是其扩大私下交易的一种手段而已。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苏富比积累了大量来源可靠的作品资料和销售记录,有着一大批固定的客户,对新进入的藏家的情况也了如指掌,这使得其进入一级市场或者说私下交易领域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事。尤其在保证金制度被引入之后,大量的流标作品堆积在拍卖行的仓库,拍卖公司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渠道将这类作品清理出去。另一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苏富比的金融服务部开始向买家提供贷款以购买其上拍的作品,但是部分买家在买入作品后,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偿还贷款,苏富比会将作品低价收购,再通过私下交易进行再销售,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为了鼓励私下交易,拍卖行还引入了佣金结构,向进行私下销售的拍卖行专家提供抽成 。对于买家来说,私下交易无疑是一种更好的服务,因为通过这种一对一的方式可以在任何时间比较方便地购买到心仪的艺术品,同时还可以讨价还价,相关手续费也比拍卖的佣金低 。而对于卖家来说,由于拍卖过于公开,如果作品因为估价过高而流标就不利于以后的销售,私下交易则可以避免类似的风险。此外,私下交易还能保护客户的隐私,掩盖客户的家庭矛盾和财务状况。由于私人洽购的灵活性,也更能满足需要资金周转或其他需要的卖家,这种情况在金融危机时出现最多。
除了私下交易、开设空间之外,苏富比还通过与画廊合作介入一级市场。1990年,在皮埃尔·马蒂斯(Pierre Matisse)去世后,苏富比与纽约阿奎维拉(Acquavella)画廊合作,以1.43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马蒂斯画廊仓库中的2300件作品,其中包括米罗(Joan Miró)、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阿尔贝托·贾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ti)、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等人的作品。之后,苏富比逐渐将这批作品在私下交易市场和公开的拍卖会中脱手,赚得了可观的收益。2008年,苏富比又与阿奎维拉画廊进行了第二次合作。是年,苏富比联合阿奎维拉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从纽约画商迈克尔·高德尤斯(Michael Goedhuis)运作的仕丹莱基金会(Estella Foundation)手中买入了包括张晓刚、曾梵志、何森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学术展览刚结束,就将整批作品送入了拍卖场,这就是香港苏富比那场创造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神话的“甩拍”——“仕丹莱收藏专拍” (The Estella Collection)。2006年,为了进入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苏富比又以价值5660万美元的苏富比股票收购了坐落于阿姆斯特丹的诺特曼大师画廊(Noortman Master Paintings),使之在艺术博览会界占有了一席之地。当然,苏富比也有两次不成功的画廊收购。1996年,其收购了纽约57大街安德烈·艾默里奇(André Emmerichs)的空间,两年后关门大吉。1997年,它又购入德奇项目(Deitch Projects)50%的股权,但之后将其回卖给了杰弗里·德奇(Jeffrey Deitch)。
90年代以来,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空间,拍卖行在艺术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开始发生了转变,逐渐从简单的作品征集、拍卖转变为造市机器。一般来说,当某位艺术家的市场行情开始启动的时候,拍卖公司都会第一时间集中推出该艺术家的作品来吸引藏家出价,进而创造成交纪录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在2011年11月9日苏富比的一场重要的当代艺术秋拍上,一次推出了8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作品,结果每一件的成交金额都远超其估价,其中一件最后的成交价甚至达到了2080万美元,这一专场的推出也将里希特全年的拍卖交易总额推到了1.75亿美元,在2011年成交前十位的艺术家中排名第八。在今年4月香港苏富比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上,75年出生的艺术家贾蔼力的一件作品《苍白的不只是你》以550万成为焦点,香港苏富比中国及东南亚区高级董事,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明确表示,苏富比将这样一件作品上拍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展一个70年代艺术家这样一个新的市场,以吸引欧美的藏家来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同时也为了拓展中国藏家的视野,使其不要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某些板块,要注意保证自己收藏的延续性。
除此之外,苏富比还经常直接与艺术家合作。2008年9月15 日夜晚,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拉着一车油料还未干的新作品,绕过一级市场的代理画商直接在苏富比进行个人专场拍卖——“美丽永驻我心”(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整场拍卖218件作品,215件被成功卖出,成交率高达98.6%,总成交金额高达1.98亿美元,而剩下的3件作品也有2件作品通过苏富比的私下交易渠道被私人藏家买走。
从当代艺术崛起开始,艺术家的价格增长速度加快,成名的过程也逐渐程式化,其无非包括四个阶段,被主流画廊签约并举办展览,之后被超级画廊代理,在密集的宣传和包装之后被著名收藏家或者美术馆收藏,最后出现在顶级拍卖行的夜场上。而拍卖行雄厚的资金、广泛的人脉、平台化的交易模式使之很容易介入该领域。2006年,唐纳德·贾德基金会(Donald Judd Foundation)决定以2000万到2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其收藏的27件贾德的雕塑,六个画商决定联合起来进行购买未果,而基金会也拒绝单独出售其中的部分作品,最终,佳士得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以21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批作品,并在其位于洛克菲勒广场的空间为这批作品进行了为期5周的展览宣传。展览期间,还请顶级的批评家为这批作品撰写了三篇新文章,展示了贾德从未发表过的手稿。之后,佳士得在拍卖会上以245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了其中的24件作品,另外通过私下交易卖出了余下的3件作品。
拍卖公司往往有着丰富的藏品来源渠道,而委托人也乐于和他们进行私下交易,虽然苏富比目前还是以经营成名艺术家为主,但是如果其步菲利普斯拍卖行的后尘,开始向年轻艺术家进军,吸引他们直接委托,这个时候传统画廊路在何方?毕竟相对于拍卖公司16%的佣金,画商40%-50%的抽成比例会显得毫无吸引力。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画商协会主席露西·米切尔·因尼斯(Lucy Mitchell-Innes)的回答比较乐观,她认为,只要能够扩大艺术市场份额的都是好事,由于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不够深入,拍卖行的介入并不会影响到一级市场,画廊仍然是一级市场的主宰。但是对于尚未成熟的亚洲艺术市场而言,其实际影响无疑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
苏富比拍卖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