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从延安走来:美术界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活动精彩纷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15 08:55:15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伍必端 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

2012年,是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70周年。

70年前,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讲话》在精神领域高屋建瓴式的提出,无疑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性,以我们当代的眼光重新审视《讲话》内容,从中依然能够领略到其前瞻性的意义。

5月中下旬至6月,在《讲话》发表纪念日前后,全国美术界一系列以纪念《讲话》精神70周年为基调的展览将陆续开幕——5月13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5月17日“生活·艺术——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上海美术主题展”(上海美术馆)、5月18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军事博物馆)、5月21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湖南省画院美术作品展”(湖南省画院美术馆)、5月22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百花·沃土’浙江省美术作品展”(浙江美术馆)、5月23日“烛光翰墨——福建省九地市美协主席团成员作品展”(福建省画院展览馆)、5月23日“生活·源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上海美术写生展”(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东外滩艺术空间)、6月28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安徽省青年美术作品展”(安徽省博物馆)等。

这其中,将于5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选择以“进行时态”的方式,荟萃500余幅精品佳作和200余件文物文献,梳理和再现了《讲话》发表以来70年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自延安时期以来的几代美术家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讴歌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建设新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振兴中华文化的创作实践与美术成果。同时,展览旨在体现《讲话》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和对当代美术创作的意义与价值,展览由一个序篇“延安时代”和“源于生活”、“人民形象”、“喜闻乐见”、“百花齐放”四个篇章构成。

1942年,针对当时延安文艺工作者存在的种种问题,陕甘宁边区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进行讨论。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讲话》中,毛主席全面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基本经验,联系当时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阐明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思想,回答了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政策问题。首先,从“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出发,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同时,根据文学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的著名论断,要求文艺工作者通过“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既转变思想,又获得源泉,能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创造文学艺术作品。此外,对文艺遗产的继承和革新、文艺的批评原则以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党的文艺工作与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政策等问题,也分别作了精辟的阐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讲话》在近代中国文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使得以木刻为代表的延安美术得到了质的飞跃,同时也使得中国现实主义美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70年前,《讲话》的发表,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可以说,一部新中国美术史,就是对《讲话》精神指引的步步践行。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在引领社会发展、导引中华文明不断前行、给予人民幸福生活的精神保障等方面,文艺的重要性与独特性更为凸显。

理解《讲话》精神,并不是仅仅在于其文字表述与历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处于不同时代下的文艺工作者能够以“当随时代”的眼光不断审视其在不同时代下的指导性。虽然时代发展了,国家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但《讲话》中关于文化建设、文艺思想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对生活与艺术两者间的论证,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生活是艺术的深泉,但生活本身并不是艺术,艺术家们必须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有分析、有选择地加工改造,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不仅反映出生活现象本身,同时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从创作源泉的获取方面看,深入生活是取得文艺创作原料的必由之路,正如春蚕不食桑无丝、蜜蜂不采花无蜜一样,艺术家不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也同样创作不出好的艺术作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要成为一切艺术工作者的职业习惯和必修课。即使对一切文艺工作者来说,深入生活也是永远没有止境,社会生活永远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今天,当我们站在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即将到来的时间节点,重温并学习讲话精神,更需要今天的艺术工作者们进一步贴近大众,反映生活,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强化艺术精品意识,创作更多更好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应当走出工作室,到火热的生活中找寻素材,在实践中思考、研究和解决从写生到创作的关系。一个负责任的艺术家更应当秉持文以载道,注重品位、格调、境界,通过自身道德和学养的修为进而弘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化人格力量为文艺产品去赢得社会的尊重、赢得喜爱,真正体现文艺家的价值。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