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评论] 集“画”与“论”之精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1-19 14:36:4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集“画”与“论”之精华

  宋永进

  早在18世纪,水彩画就由意大利传教士郎士宁等画家引入中国,19世纪下半叶逐渐为中国大众所接受。而中国当代水彩画开始勃兴应当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了。西方水彩画虽然曾经在英、俄、美等国一度辉煌,却终因油画的强劲发展势头而受挤兑。正因如此,世界范围内水彩画的理论研究相对于其他画种来说较为匮乏。在缺少系统理论的参照或借鉴下,蒋跃《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的问世可以说填补了一项空白。著名水彩画家吴德隆称其为近百年来中国水彩画领域的一部“最为系统、深入和全面阐述水彩画有关问题的理论著作”。蒋跃立足本土,以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宏大视野,审视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发生和发展,并针对水彩画“技艺性与艺术性、写生性与创作性、生动性与深刻性、独特性与多样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等方面,探讨中国当代水彩画的未来前景。同时,对文化共性与民族精神、艺术历史与当代艺术、本体语言与个性风格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个人的鲜明观点和主张。

  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水彩画创作处于低谷之时,蒋跃毅然选择了水彩画。对水彩画的选择,看似偶然,其实恰是画家因对“水”的特殊亲情而萌生的内在冲动,也是东西艺术融合背景下的当代文人责任意识的驱动。

  蒋跃的艺术理论的形成和成长过程恰逢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观念全面涌入,大众文化消费蓬勃兴起,各种观念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这往往让许多艺术家在彷徨和迷惑中失去自我。而对于蒋跃来说,这恰是一个机遇。在他身上,受传统思想中保守因素所束缚的思维在各种观念的刺激或撞击中复活,“文革”时期所形成的单向艺术思考方式渐渐转向多维。不仅如此,蒋跃还多次积极走出国门,应邀在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亲访西方艺术名流,拜读经典名作,主动接纳西方当下的艺术理念,直面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及其所带来的变化,并极力在这两个绘画体系之间寻求契合点。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他觉悟与困惑并存,欣喜与苦恼相伴。于是,旧的观念在迷恋、犹豫、怀疑和否定中逐步瓦解或演变,新的思想如雨后春笋般地萌发。历时数载,《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文化境遇和矛盾的心理博弈中诞生。

  蒋跃是典型的学者型画家。他在创作之余善于学术的思考和理论的探究。他的绘画格调总是伴随着艺术理论的成长步步提升,他的绘画思想又在水彩画的探索实践中不断产生。蒋跃一方面对水彩笔与毛笔、西方水彩画与传统中国画的运笔和用色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积极将中国画的运笔方式融入水彩画,并在实践中发掘和完善水彩画的语言优势;一方面反复摸索水的特性,根据纸质的耐擦性、承水性和笔中的含水量运用泼、冲、渗、浸、吸、渍、滴、渲染、擦洗等多种手法进行大量地尝试,体验着流畅、轻快、潇洒的运笔所带来的身心快感和透明、灵秀、滋润的画面气息给人的视觉快意。在长期亲身实践中,画家不仅掌握了熟练驾驭纸、笔、水、彩的能力,而且十分注重对儒、释、道传统经典哲学和历代画理画论的研究,理解和领悟其中的奥妙,从中获得滋养。这不仅使他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历史上第一位水彩画专业的硕士生导师、教授,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既不是对水彩画表现技法所作的简单介绍,也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纸上谈兵,是绘画实践和学术理论的结合。

  在“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一章的第一节中,画家凭借多年的创作体悟和学术思索,以国画、油画、版画等诸画种不同的本体语言和发展现状的横向比较作为切入点。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画家从技到艺、从法到理对水彩画的表现技巧和表现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和阐述,体现出理论的高度和专业的深度。

  在第三和第五章中,对“水的韵律”的阐述则反映了蒋跃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水是生命的起源,传统文人画家不仅善于用水,更将水的灵动、滋润、秀丽、空灵、虚静等特性化作艺术追求的内在标准——崇尚文、意、趣的精神追求。他对水的物理特性、水彩画的材质美感、水诗化内涵以及“水”的哲学性思考进行了层层阐述。他在论述中旁征博引,从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禅宗六祖慧能的“虚融淡泊”、老子的“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谈到庄子的“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从王羲之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谈到李白的“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文章行笔流畅,文字优美,既有学术文章的严谨又有散文的抒情,读来轻松自如。

  再如,第七个章节对“艺术”一词所作的注解既十分独到又通俗易懂,也颇引人深思。他认为:“‘艺’——是思想内涵、精神品位、审美意识、格调追求,属于‘立意’范畴;‘术’——是一种技术手段、工具材料、驾驭能力、表现载体,属于‘操作’范畴。”同时,针对水彩画的“术”和“艺”,提出相对应的“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和“与传统拉开距离、与生活拉开距离、与他人拉开距离和扬长避短”的学习主张。其观点不仅对水彩画的学习者具有指导作用,在其他艺术专业领域也具有现实意义。

下一页[专稿] 仁·一月群展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评论] 从“打倒文人画”到“中国元素”的泛化
· [评论] 谁来关注“第三艺术群体”?
· [评论] 宋永进的色彩艺术
· [评论] 静物·寓言—宋永进油画《遮蔽》
· [评论] 学者型画家的水彩画理论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