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博报

艺术品市场“假画”心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31 16:19:07 | 文章来源: 韩坤的博客

文/韩坤

几次在电话中与老师聊到“假画”话题,可能谈得比较深入,或者说是谈得还不够深入,观点交锋间免不了出现一些对歧,这里想谈一谈笔者遇到的一些“现象”。

“作品只有我的官网和我手上的才是真的,其他网站上和杂志上刊登的基本上全是假的。”“你没看到过真作品,看惯了假作,偶尔给你拿一幅真作出来,你反而会说这幅真作,它是假的。”说此话者,是我采访一位“名家”,姓名不便提罢。听完这番话,当时我便举了个例证,并无恶意,不想却好似得罪了这位“名家”,实则是因为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个例证源于我的无意,却让对方不能自圆,只好自挂电话。想来惭愧之至,想说点什么,既是例证惹的祸,那就先从例证说起。

如何辨别?假东西看多,看真为假;真东西看多,一看便知。

在与他打电话之前,其实对画家的资料已经掌握八九分,包括画家官网也已浏览数遍,得知公司之前是与这位画家有过多次沟通、合作记录的,这些只为说明网站所放画家作品,是经过作者本人同意,并且是从他手里拿到的资料。

因为近期在做《名家说假画》项目,我所说的“名家”,指的是当今艺术界内被众人所认可的“一线、二线”艺术家,并非自称“名家”的作者。经采访多位艺术家、画廊、拍卖、售假者、买假者等多方人士,在了解各方言辞后,笔者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当然是站在中立的态度上,谈话当然也会偏重于此。

话题再回到开篇语画家所提观点,他的观点无疑是不认同社会上的某种现象的。作为我们,一方面是认同这位画家的观点,现在的确有很多刊物通过刊登名家假作而变“假”为“真”,糊弄别人;包括在网站上,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然,名气越大,看问题的观点越客观,想事情也更全面。但受方者一番话说出后,却让笔者在无形中生出一种担忧,笔者不是什么大人物,也不想去拯救什么市场,在深思和反思的同时,也想弄明白:“画家一旦有了这样的心态,还能客观地看问题吗?”“我们的网站正好也有他的作品?那么他又是如何看待?”“持何心态?”……

因何受伤?艺术家苦恼,反锁自身;投资人苦叹,此为真品。

之前在圈里与其他媒介朋友,也经常探讨中国当今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包括市场现状、艺术家现状、画廊现状、藏家心理状态、艺术家心理状态等等,同时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如何应对?”“应该做些什么?”“市场如何走向?”“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熟与稳定函需多少年?”等等,但也只是口头说说,真正把它当成问题来研究的话,“无论个人还是政府、机构也是改变不了整个格局的……”众家云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之前的思维苗头,在碰到具体事情时,便总想问个究竟,探个明白。画家的言辞引起笔者关注,但笔者心中十分清楚,这只是众多名家中极个别的现象,“静坐常思己过!”经常反思才能不断更新自身,作为身在其中的一位艺术工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是为数不多的人努力的方向。

笔者电话中这样问道:“老师请问您每天接很多电话吧?比如,我就跟您打了几次电话,但您可能记不得我是谁?”“那我记不得,每天给我打的电话的人太多了……”“老师现在名气很大,找您的人也很多。您刚才提到只有从您本人手中拿画,只能到您的个人官网上看画,如果有人问到‘以前从您手中拿过画的人或您之前合作过的刊物或者网站’,那您还记得吗?”“那我不记得了。只有从我手中拿到画……(重复)”“您记不得这么多事,是因为您每天很多事情要处理,不可能件件记得。但以前别人从您手中拿的画肯定是真的呀,别人在网上和刊物上登的也是经过您本人同意的,中国十几亿人,不可能人人都找到您这来,您这一句‘不知道’岂不是把所有真诚和您合作过的人一棒子打死了!这会不会伤害到合作人的感情和权益!”“……”“他们有什么感情和权益,我伤害他们……”“都想拿我的假画去卖钱……”“都是别人伤害我的……”电话挂断。

很能理解画家受伤的心理和他心中的无奈。在众人眼中的“名家”都是风光无限、花团簇拥、高不可攀的代言人形象,艺术圈里的“名家真迹”可以卖高价钱,这便导致人们有了这样一种心理:仿作如果“乱真”便可获取高收益,但后果便是给创作者本人带来极大伤害!大家可能知道,“假画”分两种:一种为“自称假画”者;另一种为称“此作为真品”者。前者客观地看可以是一件好事,喜欢名家作品却买不起的人,可以通过此渠道了却心愿,情有可原;后者则是违权,侵犯作者著作权;从反面说,这让人痛嗤。后者给创作者带来的伤害是他们没有想到的,甚至让画家对现在的社会及艺术品市场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全是假画”、“他们全都为钱而来”、“市场没有真的,只有从我手里……”、“你们登的作品,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云云,甚至扭曲事实,但事实情况是创作者每天也在与人交往,他的真作每天也还在市场上流通,甚至也还是有很多,只因画家害怕受伤害而封锁了自己的心灵,导致市场上做实事的人,却也难免跟着一同遇难,反受其伤,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画家固执,源于受伤太深,有了怕受伤害的心理惯性,才会在确有此事时,习惯性的反驳事实,连锁效应便会触及真正合作者的利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观其画,品其人”之说。画得好的人比比皆是,然既画得好,人品修养又值得称赞者,作品才会流芳百世。当一个人名气够大,作品够好,人们公认他是某一领域内的形象代言人时,他个人代表的形象已经不是他自己,他说出的话也不再是他个人的话,而是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声音,一个领域内所发出的声音。名气越大,看问题的角度越客观,别人的评价是与非、好与坏,对他而言已是身外之物,一心创作,提高技法,便是自己最好、最真实的写照。

 

如何投资?创作与创新,孰重孰轻;价值与价格,因何而定。

当今艺术品市场没有形成稳定的格局,也有一定的原因,抛开历史原因和发展时限,纵观时下,目前世界公认的三大暴利行业,房产、股市、艺术品投资各占一隅。但是这里提到的艺术品投资与市场上流通的书画作品相比而言,还是有区别的。艺术品投资投的是有艺术价值的真作,是少数人参予的;而市场上流通的假画指的则是面向整个社会,谁的画有价值卖价高,假画流通性就强,市场有多大需求,假画便有多大的量,这是多数普通人都可参予的。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消费意识在提高,审美价值观也在不断更新,假刊物、假画、网站假画的出现,社会趁势使然,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不要说市场害了谁,而要说在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下,谁更明白自身。

自古至今,艺术家的概念一直是创作者的代名词,讲究个人修身素养,反思自己创作的时间多于关注市场。师古人,法造化,若是一味重复原地踏步,从另一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艺术创作的死亡!相对于这样的作品和作者,其艺术价值只能代表某个阶段,却不能代表其投资价值极高?人们在看一幅作品的时候,会去分析作者的生平经历,很多时候作者前期、中期、晚期的作品风格是有所改变的。也正是因为作者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艺术精神,人们对作者的崇敬之情也越来越高,名气随之越来越大!有位朋友说得好:“画家xxx先生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一心追求创作、画画,你看他二十年前的作品和他二十年后的作品相比较,反差多大!”再看蒋兆合的艺术心得:“于茫茫的沙漠中,看看那慢慢奔走的骆驼”、“当炎威烈日的时候,听听那不可忍受的苦蝉。”触动他灵魂的是艺术家所饱受着的孤寂与空寥,这是艺术创作者必经之路,尤其是苦于无创新之时所受心灵煎熬之苦。“于是我知道,有些人是需要一碗苦茶来减渴。”“……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共茗此盏。”什么叫大家?真正能够为艺术而倾情奉献一生,默默无闻的工作者,心容万物,一生只为一创作,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大家,人们铭记!

现在市面上炒得很火,画价让人惊叹的一位画家,经常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大家有注意过他的作品吗?再多问一句:有创新吗?这里不搀带任何个人观点,只是拿来做个例子。开篇语讲话的人也是“名家”,他的作品为什么假画多?一方面也与创新有关,你总在研究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总在追求艺术水准的提高,别人再怎么仿是仿不过你的。反过来,因为怕被别人仿,就把外面的市场一下子全否定了,这种观点也是有些偏激的。原因为何?不做深究,但肯定也与自身素养有关。所谓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艺术品,必须是摒弃了社会名利以外,一心一意钻研本土,懂得反醒与自知,具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创作者。请注意,不是某行业内领导、某领域内家族、某院校内高层、某某人某某关系,但凡借助外力以达“天价”的作品均值得仔细推敲。

反思现在,展望未来!

吴冠中先生去世,中国美协没有公布,中央美院没有动静,只有美术馆借助"吴冠中艺术展"展出吴老作品聊慰人心,华君武先生的牌子大大地放在美术馆展板上方,我们且不说其中内涵,但通过几天内展馆内人们对吴冠中先生的评价,可以看得出吴老清寂的身影一直在人们的心中回荡着。或许他的艺术地位不是特别之大,或许他的艺术作品不是非常之高,或许新时代的潮流中没有多少他的声音,但他是在固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人们对他是尊敬的!吴冠中从事美术教育以来,从出国留学到回国任教,一直希望能够把中国的国画和西方的油画结合起来,一直在寻求着突破与创新,与时俱进,书画亦然。至于吴冠中先生不认同现在社会上的某些观点,也是有一定理由的。

文章是以某画家的言词开头,因何结尾提到吴老先生,叨扰吴老在天之灵,小生心中深感歉意,主要是想强调吴老的心态正直而难得,能以身作则地在艺术界内中轴线上保持中立,做好自己,他是中国传统精神的脊梁,必须要提。当代艺术“名家”因何有“心病”?如何“治愈”?这些问题是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是分不开的,留下问题让有心人深思。然人无完人,有人讲吴先生说话比较尖刻而准确得罪了中国美术界官方什么人,我们且不谈细节敏感之话题,如果因为几句话触及某些人的利益关系或面子问题,就去否定这个人的艺术成就?这是文明礼仪之国的国人表现吗?何况我们自己都不能保证一生会说什么不对的话,做不对的事。无名还是有名,如果社会多一些宽容,心中多一些宽容,创作者多一些宽容,是不是也能还社会一个公正,还艺术家一个公正,还艺术市场一片蓝天。打击恶意“蒙骗者”,积极鼓励违权者,容许人们喜欢他们喜欢的东西,哪怕是赝品,容许画家维护他们自己的创作,哪怕是网站上的一幅电子照片。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走向正规和成熟势在必得!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留地,是否能如吴冠中先生一样身处闹市仍固守艺术家园里的清寂?如他者,几人?值得深思。小生不才,借吴老一段话结束本文,吴老艺术精神传承共勉: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

“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感情有真假,有素质高低的不同,有人有感情,但表达不出思想。我现在更重视思想,把技术看得更轻,技术好不算什么,传不下什么。思想领先,题材、内容、境界全新,笔墨等于零。”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