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博报

致“著名”们和“家”们:您今天遭遇打广告了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06 18:38:27 | 文章来源: 艺术国际-张伊宁的博客

文/张伊宁

打开一些人的博客,我总是能看到这样的介绍:著名小说家、诗人**。小说家、诗人还不够,还得再加个“诗评家”来显示权威性,把自己装饰成全才的形象。当然,在“诗评家”前面也还是不会忘了他那念念不忘的“著名”二字。就像艺术家们喜欢在自我介绍上写上油画水彩,觉得这些太普通了,再加个雕塑装置之类的,这些一点都不会怎么办?简单点,只要会拿相机,他还可以加个摄影,或者定义模糊的行为艺术,也有只要是字就敢自称为的诗歌,来塑造自己全才的形象。

著名啊著名,这反映了有多少人还在梦想着像海子一样一夜成名,像梵高一样留名后世。梦想着受万人敬仰,永垂不朽,千古留名。

首先我想说,永垂不朽当然不是坏事,这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刻意去追求就显得不太好,一不小心就适得其反了。

看这些著名们和家们,他们的著名和家是怎么得来的呢?

我曾经在新浪开过四年的博客,后来将博文删得只字未留,投奔到艺术国际来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躲避这些著名们和家们的“打广告”。何为打广告?听我一说,您可能也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了。

在这个物质至上,精神缺失的年代,中国的文人和艺术家们都太压抑了,似乎找不到发挥自己价值的机会。于是就有些人出现精神隐忧,开始自我催眠。几个所谓的诗人朋友组成一个圈子,互相贴金,互相吹捧,你写首诗,我来给你写诗评,我写诗时你再给我写诗评,互相写着。一群人都这样来往了,也互相吹捧为诗人了,就成了著名诗评家,著名诗人。然后再挂着这个帽子四处乱逛,企图自欺欺人。

这种现象在艺术圈里也如是。批评家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就跟那诗人和诗评家一样,也是互相吹捧,互相贴金。各自著名。

对于这种戴着“著名”和“家”的帽子四处乱逛,企图自欺欺人的人,我就把他们称为“打广告”。如果来看这篇文章的有人对号入座了,我必须声明:本人无病无害,无需无求,无金无钱,拒绝广告。

这群打广告的人,还有个令人十分讨厌的地方,就是好为人师。比如见到一个同样爱写诗的晚辈,他立马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给予一下“指引”和“教导”,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还记得上次闻松来看了我的博客说:“伊宁小妹妹,你们宜昌有有胆识的批评家和思考者,我的好朋友徐旭大哥。”这件事一度成为笑柄。从“小妹妹”这个称呼,再到他开始介绍“著名”和“家”的朋友,这些心理都显现出了他好为人师,急于塑造自己高人一等的形象,以达到自我催眠的目的。

其实真正令人反感的并不是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而是这些“著名”们和“家”们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不足以说服别人接受他的催眠。他们也就只能是打引号的著名和家了。

对于来自长辈和前辈的批评和教育,我只能有选择性的接受。不是你比我大,就是我爸爸,你说的话我就得当圣旨供着的。如果你批评和教育的在点上,我当然接受,并且还会表示感谢。如果你批评的我无法判断是否正确,但是你这个人有真才实学,能够让我打心眼里崇敬,我还是表示接受和崇敬。就像最初在艺术国际上,我发表一篇《两个诗人恋人的分手对话:请分析艺术和现实的联系》一文,年少轻狂的我也曾经口出狂言,引来一些朋友的委婉劝诫,然而我还是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之处,并且对曾经委言相劝的人表示由衷的感激,像镂克和李磊,还有黑同,他们后来也在我寻找诗歌的道路上给了我一些不错的建议。他们既没有自称为著名,也没有自称为家。但是如果你是伪著名们和家们,企图来我这儿打广告,来后一代这儿宣传自己的著名,又批评和教育得不能使我赞同,你是怎样骂我的,我就会把你骂的更惨。

当代的诗人和艺术家很多都已经缺乏了作为这种身份的最基本的气质——清高。首先,我得说清高并不是什么好事情。更不会是坏事。

我这句话的意思,把“清高”二字换成“精神病”也一样。就是说,诗人和艺术家由于其纯思想性的创作,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本来就大出其他职业人的很多倍。但是有些人竟然会将这拿来塑造自己艺术家的形象。就像我在艺术国际首页的一篇文章的评论里说的“这个话题已经被谈论很多遍了,众人皆知……不是把自己整成精神病就艺术家了的,艺术家也不尽是精神病……我很无语的是有些艺术家在介绍自己时说“我是个疯子”,貌似还很骄傲。仿佛艺术家+疯子=天才或大师。这种情况不知你们遇到过没,我遇到很多次了”在诗人这里,这个公式又会成——诗人+清高=天才或大师。

所以,清高和精神病不是什么好事情,不必刻意去追求塑造或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存在,记得LK有一句话说的很好“首先承认它,其次再蔑视它。”就是这样。

这种情况和著名们家们也一样,其根本目的还是在塑造自己大师形象,还是属于自欺欺人自我催眠的范畴。对于这种想“打广告”又没真内容的人,我坚决鄙视。

我只是觉得,无论是诗人还是艺术家,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迷恋他人对你的看法。少干闲事,多干正事。

至于他们那种圈子式的讨论,美其名曰“学术讨论,互相促进”的,我并不看好。我觉得一个人首先是跟自我内心进行对话,其次是跟先哲以及伟大的作品进行交流,最后的才是和与自己同类的人进行讨论。并且最后一种方式极其容易陷入互相吹捧,不干正事的怪圈,不如不要。

我,一个试图寻找诗歌的人,跑到艺术国际来,原因之一也是为了躲开新浪文人圈子里的这些浮躁现象。本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不再那么需要诗歌,深觉这是穷酸矫情又文绉绉的东西,对人们已没多大意义可言,连我都能站在这种角度考虑,一群写诗的人聚在一起,还不得酸死自己啊?

然而,我还是愿执意孤行,独自去寻找人们并不看好的诗歌。因为上帝在暗语我,指引我这么做。

(声明:本文中的著名和家们,只是针对打“”的著名们和家们而言。)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