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博报

断裂的当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15 21:05:30 | 文章来源: 逸樸的博客

传统思想的断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从黄宾虹、齐白石这一辈大师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非正常状态下蠕化。潘天寿、诸乐三以后彻底断裂。从此时起传统思想研究的发展几乎为零,还赶不上台湾。如今那些治经史的人不是在角落里苦守孤独就是流入市场造假做秀。绘画领域,不是技术的断裂,是思想的断裂。艺术上,当一个人开始怀疑、犹豫的时候就是艺术流于糜弱、崩溃的开始。而后几代人开始饱受断裂之痛。到如今所谓“70后”到“90后”则完全变成了一种没有思想的空壳,我把这种壳子叫“当代新锐”。当然这并非他们的错,他们只是在承担文化断裂的后果而已。我也在承担这种后果,如今传统典籍阅读困难,西方理论也油盐不进,更看不懂哪些从西洋搬来的半吊子“当代艺术批评”。

断裂造成我们对传统艺术作品的理解产生巨大的困难,降低了我们对传统艺术作品包含的精神内涵的体认能力。思想和艺术形式这中间巨大的落差对我们来讲是个无法逃避“硬伤”。因此,中国艺术要饱满,只有回头补思想课。

思想在古代叫道,《庄子·大宗师·第四》“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於謳,於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庄子这里说的很明白,要学道就要看书、诵读、见解明澈、要有心得、要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实行体认、然后才咏叹歌吟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完了还要静默的思考,思考之后才能心胸才能高邈旷远,最后将一切所得悬置归乎迷茫之始,永远用一颗大自由、大智慧的虚静之心去观看一切……。而这种思想要求下形成的艺术成物则要像鲁迅形容《庄子》那样达到“汪洋闭合、仪态万方”的境况。

再者,中国思想历来都要归结于现世生活,生活集合产生了丰厚的文化成物(音乐、礼仪、诗歌、文学、书画……)。在长期的发展中社会生活形成达到高度的规范化和艺术化。从而中国的思想精神从未要求我们脱离生活、脱离做人去追求某一个单独的层面。老一辈人在写字的时候精气神特足,这是儒家涵养气质的观念在生活上的落实,而不仅仅是就写字的时候有这种神气。当人在生活上都是空虚的时候如何能创造好的艺术?中国绘画的精神是“载道”,一幅作品凝聚的不仅仅是技法带来的皮肉之乐,它要求作品传达的是一种人格理想。传达的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那种充实而超越的生活状态。

我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以儒道为主的先秦道法思想。人格、艺术上充实光大、刚健雄浑之气,源于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思想。而高邈旷远、柔和舒展的韵致则源自浸透人心又沉寂无言的道家思想。这两者在各个朝代直接影响着艺术风格,而中国绘画几乎是思想变化的晴雨表。中国历史中艺术和思想的发展变化的关系之紧密是显而易见的。

有很多人都认为这两种思想都落后了,无力承载当今之变。我要说的是:狠对,是落后了,不过是在我们这些不肖的子孙手里败掉的。无论是儒还是道,其自身是具有强大的批判和自新的能力的。庄子不用说,他对个人心灵自由的追求、以变应变的思想是为人公认的。在下面的论述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仅仅是走了样儿的儒家思想其自身的批判力有多强。

当统治阶级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时(汉、唐),政治亦显开明,这时几乎整个社会都充满一种积极向上的儒家精神。汉代思想上两汉经学传统确立、艺术自然雄强。而魏晋社会混乱统治者没有信心,政治高压下经学衰微,老庄思想就大行其道了,于是有了“魏晋人物”的风流,于是有了“钟张二王”的韵致。

唐代经学从魏晋之衰中振作统一,政治开明,艺术端庄浑厚,诗歌更是积极向上满是投身报国的边塞诗。其时文化上充满自信,社会风气开放,对外交流频繁广泛,于西域事物无不痴迷好奇,主动接纳。和现在我们被人打了以后再去学西洋事物的情况比心态实有天壤之别。

宋代外患方起,在唐代中叶萌芽的理学在朱熹手里正式确立,可思想稍有迟滞之时在经学内部马上就产生了一股以陆九渊为“心学”为代表的批判性力量,于是经学史上有了著名的“朱陆之争”。元代,理学被官方奉为正宗可惜命短未成气候。明承元制理学才形成阻碍思想解放的巨大障碍,可是中国传统知识份子解放思想的斗争确从未停止。总体上一直存在官方与民间学派的共存的境况,而民间学术被后代官方奉为正统后,民间又会产生新的学派。

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大儒王阳明上承陆九渊的“心学”,开启了几乎和西方同步的思想启蒙运动。可惜满人入关把这股思想解放之风和南明的小朝廷一起扑灭了,从此一蹶不振。其时的石涛和八大画的东西看起来这么“现代”很难说没有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

宋明两朝正处在思想斗争阶段,文化上没底气,正在力图革新,是以政治上逐渐产生高压(真正的由理学导致的政治高压、思想禁锢是从明代开始的。在宋代,理学并未受到重视)。元、清两朝,外族入主中原,文化上没更自信,政治高压不说,他还强大僵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元代以来艺术就逐渐向老庄思想倾斜,绘画作品多呈清刚郁博之气。

在清代这样的政治高压,思想禁锢的时局下还有进步如戴震之流的大儒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奠定基础。清晚,帝国崩溃、政治压力瓦解儒家济世之心得到激发张扬。在千年道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带着各种主张去实践他们的报国理想。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是主张西化如胡适还是保守如辜鸿铭,他们都是在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承中成长起来的。伴随着思想的巨变,艺术风气也一转僵化靡弱之积弊,崇尚古朴浑厚的“金石之气”。期间名家辈出,画风多以苍茫老辣、浑厚遒劲为美。

所有的好道理都被我们说着、写着。可是真正有亲身体认的有几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思就仅仅是写生加创作?如果对传统艺术精神和艺术的体认没有达到一定的、甚至同样的高度是不可能真正彻底历代宗师的作品的。孔子和柏拉图,没准儿能惺惺相惜,无论哪个素质差一点就没戏了。文化在同样的高度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在“击水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庄子》身上挂上一块“胡塞尔现象学”的牌子,说的通么?

贡布里希把艺术的目的比作形成珍珠的沙粒,把艺术价值比作围绕沙粒形成的发光的部分。作为艺术创作目的或理想而言的思想,对艺术家来讲可能是毫无价值的沙粒。可是他必须有,而且要足够的坚硬,要能够支撑起一个艺术家坚定的信心和充实光大的理想。更何况思想支撑的并不仅仅是艺术这一个领域,它支撑的是整个名族的精神。

黄齐逝世,迄今再无大师。思想、艺术表面繁荣实是沉渣泛起的文化沼泽。但是,作为这一历史后果的承担者,我们必须回头去填补这段思想上的空白,弥合这断裂的传统。哪怕我们要像吴贯中先生说的那样“做贯通中西方艺术桥梁下大大小小的基石”,哪怕要背负“落后”之名,何况艺术本无所谓“进步”。当代艺术中,少了“心源正气浩然,造化长风吹万”的胸襟气魄。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