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艺术家给您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朱其: 比起上两代艺术家,70后艺术家对国际化的语言形式的把握已经跟国际接轨了,表达形态更感性一些。但不足之处是他们的艺术目前有工艺化和技术化趋势,跟日韩的当代艺术越来越像。
70后做艺术的方式还是跟八五新潮一代差不多,即拿一个国外语言来模仿使用,再加一点个人感受。不同之处不过是这一代把美国的观念艺术和日本的卡通艺术当作时髦。在个人感受上,70后的精神性处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两不靠状态,即一个荡气回肠的时代气息在他们身上已经没有痕迹了,但一种发达资本主义的中产阶级精英文化还没有条件真正塑造出来。因为,一方面已没有体会大时代的机会了,中国已经二十年没有社会运动;另一方面,70后的小资感觉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是被限制的,并不能像日韩欧美这么彻底。
同文史哲领域的70后精英相比,70后的当代艺术家在精神性和知识分子素质上要差一些,70后的当代艺术家即使很有代表性的,在知识上很欠缺,对人文历史也不太了解,这可能跟中国的美术学院的学科建设落后有关。
70年代到80年代被称为“有理想的十年”,那么,今天看来这种对理想追求的狂热程度已经削弱,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
朱其: 原因概而言之就是“政治限制、资本催化”。政治限制了最有价值的深刻讨论,资本催化了最肤浅的娱乐文化。一开始主要是政治的原因人为造成的,后来资本主义的商业力量参与进来,从九十年代初至今,这两种力量基本上将知识分子的崇高、对国家和文化的反省以及精英文化的传播,从公共讨论和媒体文化中清理出去了,或者因为政治限制,或者因为你付不起广告费和版面费。媒体文化和公共讨论唯一能推波助澜的就是娱乐和商业文化。
这种环境对70后一代的精神成长,现在看来,可能负面的作用更大。我不是说70后一代都不行,少数70后艺术家会从这种历史负面中最终自我拯救的,但是大多数人已经难以补救这种历史负面造成的精神上的先天缺陷,就像文革红卫兵和知青一代那样。
你认为,未来中国还会酝酿出这样激情的时代吗?为什么?
朱其: 应该会的,因为中国目前的变革处在鸦片战争以来140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现代性模式的终结阶段,我相信未来三十年是终结过去重建秩序的最后时期,一定会重现激情的。
70后一代成长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和人文环境)中的顺境和逆境是什么?
朱其: 70后一代的成长顺境是正好遇上中国的国门开放和物质丰富时代,比起上一代艺术家,他们的出国交流机会多、做职业艺术家的机会多,接触传统经典的机会也多;这些年中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和传统的国宝艺术展示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要知道很多民国的文人和艺术家也未必能接触到像近些年这么多的古籍和看传统大师展的大众化机会,可惜的是,我觉得现在年轻一代艺术家不太珍惜这些机会,比如我亲眼看到很多70后、80后艺术家在国外热衷买名牌,很少有人购买学术书籍;在国内的传统大师展上也很少看到70后当代艺术家的影子。
70后艺术家的逆境是如何不受商业的影响,如何在一个精英文化不被社会重视的年代坚持知识分子精神。另外,还要超越上两代人知识不足的状况,这一点在70后身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70后这一代艺术家信息多于知识,他们习惯上网搜索知识,但网上真正深刻的知识实际上很少;他们在美院或艺术学院实际上也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人文谱系,没有受到严格的艺术思想的训练,大部分所谓的学院毕业的70后艺术家,实际上“既不懂国学,也不懂西学”,只不过学了一些技术。很多美院毕业的年轻艺术家,连对艺术史也并不真正熟悉。当然,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的老师也懂得不系统。但70后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自我补救,这样才有希望。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所背负的责任是什么?
朱其: 70后现在还谈不上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因为60后还都刚刚开始,对上一时代的文化和艺术记忆还没有真正开始总结和阐释。70后第一步的责任应该是尽快弥补跟八、九十年代精英文化遗产的精神联系,这种联系因为政治和历史原因断裂了。我相信,不接续上这种精神和知识联系,是不会有真正的艺术创造力的。
他们以后是否会引领当代艺术的潮流,并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朱其: 70后一代能否引领当代艺术潮流,这不太好说,至少目前看不出有这种可能性。艺术史中间隔一、二代人不行是很正常的,下一代未必一定超过上一代,比如在对国学的继承上,50后、60后一代的学者至今还没有越过清末民国出生的一代老先生,在书法、国画上也没有超越民国一代人。
好在70后一代还年轻,现在补课还来得及。我觉得70后艺术家应该向文史哲领域的同龄人学习,多了解历史和传统,不要沾染50后、60后一些成功艺术家的坏习气,比如宣扬读书无用论和热衷商业运作,艺术史上所有杰出的艺术家都是拒绝商业和和学养深刻的,这个衡量标准不会因时代而改变。
访谈:朱其,韩凤石(《新视觉》杂志记者)
时间: 2010年10月22日
地点: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