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戏剧专家探索电视戏曲方向:用时尚方式传播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19 11:34:21 | 文章来源: 天津网-每日新报

《2011元宵晚会》中倪琳、王文娟

《2011元宵晚会》中倪琳、王文娟

一出《盛世花灯》汇聚沪、淮、甬、锡、评弹等多个戏种;一曲《红梅礼赞》,歌唱家魏松与著名京剧青衣史敏合唱;一段《鸡毛飞上天》,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和本市热爱沪剧的戏迷们一应一和……经过三年的累积,“上海市各界人士元宵联欢晚会”已然成为一台文化品牌,它传承与创新并进,也为电视与戏曲如何更好地结合给出了一个回答。日前,一台“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尚长荣、季国平、魏明伦、蒋星煜、王文娟、余红仙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艺术家代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精到见解。

戏曲应该“粉墨”并进

在众多专家学者、艺术家代表眼中,上海是座对艺术非常尊重的城市,上海电视人也一直在积极寻找一条传承与发扬古老艺术的道路。从1983年创立的《戏剧大舞台》,到之后的《越女争锋》、《非常有戏》,再到三网合一后有了上海电视史上第一个全天候播出的数字化戏剧频道“七彩戏剧”,电视人的努力在让老观众看到传统戏曲发展的同时,也让年轻观众看到了古老文化的底蕴。随着节目内容在全国播出,上海电视戏曲也终于走向全国。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等表示,就是冲着上海“海纳百川”这一点,“我们就愿意在这里工作”。

研讨会中,谈到如何“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魏明伦表示:“我们要让时尚来托举古典,让古典来优化时尚。”他直言,中国有四大“特产”:“中国的音乐、围棋、书法、戏曲。其中,书法和戏曲属于古老艺术范畴,一个叫翰墨,一个称粉墨。”在过去,书法是小众艺术,戏曲是大众艺术,“但现在,特别是进入了网络时代之后,翰墨和粉墨错位了。因为书法的商品属性太强,与商品社会一拍即合,马上成为商品社会的宠儿,成为了大众艺术,而戏曲舞台艺术的商品味并不强,中国的戏曲曾经或正在被边缘化,成为了小众艺术。”魏明伦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现在的翰墨是‘墨多翰少’,很多书法家写不出一首旧体诗,而粉墨则正好相反,处于‘有墨无粉’,有着厚重的积淀,但是没有粉丝,所以我们迫切需要用最时尚的手段来传播古老的艺术。”他直言,翰墨也许还可以靠金钱来传播,“但是戏曲不行,戏曲即使梅兰芳的时代都没有戏剧资本家,最多只有戏剧小业主,戏剧这个行当不可能产生大的再生产。让它用这方式换取金钱,或者用金钱的方式传播很难”。

戏曲、电视是对“欢喜冤家”

在“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上,各与会专家学者、艺术家代表都认为从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举行的“上海市各界人士元宵联欢晚会”在如何继承、创新、发展传统艺术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直言:“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洋的就是好的,新的也是好的,古老的就是陈旧的、不好的东西,这种思想发展下去非常不好。”在今年的元宵晚会上与主持人倪琳一起演唱《追鱼》的她表示:“电视与戏曲的结合,元宵晚会有几点做得很好,第一是老中青都照顾到了,不光演员阵容中有老中青三代,节目安排上也照顾到老中青三代观众。”如在演员阵容中既有尚长荣、王文娟、徐玉兰这样的戏曲界前辈,也有史敏、王珮瑜等中坚力量,还有学龄前的戏曲“娃娃军”,节目安排上也是中西结合、融汇出新,如在西洋乐器的伴奏下,蔡正仁、蔡静娴带来昆曲《携手向花间》,古筝和竖琴的“对话”等,“二是专业和业余结合得好,茅善玉和戏迷们一起带来的沪剧《鸡毛飞上天》,我和倪琳的《追鱼》。”已86岁高龄的王文娟还特别认真地强调:“我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我是真唱。”

与会专家华师大研究员翁思再表示,“元宵晚会”连续三年的成功为很多戏曲界人士的困惑指出了一条出路,“电视介入戏曲传播后,很多戏曲界人士曾经担心,它会把观众从剧场中抢走,但是上海的电视人用了三十年的积累,做出了一个样式,出了一个文化品牌,它不是被动地把戏曲搬上舞台,就播出一出戏、一段清唱,而是推陈出新,走出了电视戏曲的新样式。以‘和’为前提的‘杂交性、结合性’,甬剧、锡剧、黄梅戏在同一题材下的联唱;川剧的变脸、京剧的原地小翻、秦腔的喷火等绝技的结合表演;豫剧大师马金凤与梅派传人梅葆玖的两位‘穆桂英’挂帅,芭蕾与跷功的脚尖艺术的中西结合等,都让人过目不忘,一台晚会有着密集的信息量,用短平快的方式,让观众根本没有时间来换台,就又沉入了另一个精彩节目中。”他指出,在1990年代,上海广播新兴的年代,“广播书场的节目有益促进了评弹艺术的发展,发展出了很多流派。而在今天的大环境下,我们也希望电视能够与戏曲相辅相成,能够促进戏曲的发展。”戏剧评论家季国平笑说,电视与戏曲就像是一对欢喜“冤家”。

从收视率来看,戏曲节目并非没有市场,2009年的“元宵晚会”播出收视达到7.6%,2011年元宵晚会在东方卫视播出创造了下午时段的收视新高,而晚间在新娱乐播出时,更达到了6%,比频道该时段的平均收视提升不少。

用年轻的眼睛看古老艺术

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也建议电视上还能多一些关于戏曲解构类的节目,“因为我在演出中,会有很多年轻观众向我反映,他们对于戏曲是有兴趣的,希望电视上能有类似的节目,我也愿意参与其中。”

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余红仙直言不讳,虽然自己很热爱戏曲,喜欢京剧、越剧等多种戏种,“但是以前我看到电视上播出戏曲节目,也会换台,因为好的东西很少,吸引不了我们,放的东西太陈旧了,而现在我觉得‘七彩戏剧’越办越好,如果这样做下去的话,真的是会‘非常有戏’。”曾在2010年“元宵晚会”上亮相,与秦怡等老艺术家一起表演的京剧大师尚长荣也对于那次与世博主题契合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演出念念不忘,“整台晚会务实不保守,前而不冒进,顺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趋势,又充分展示了传统艺术的魅力。民族戏曲要通过电视,把这个消极因素转变过积极因素,戏曲可以通过这个‘窗口’进入千家万户。”而92岁高龄的著名戏剧史家、文艺理论家蒋星煜也激动地表示:“纵观戏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汤显祖、梅兰芳、周信芳等大艺术家之所以成功,归根结底都是用了就当时而言的年轻方式来传播古老的艺术。由于时代发展的关系,地域、方言的变化,可能戏种在数目上会有减少,但是我相信,就艺术含量上而言,一定会增加。而用年轻的方式来传播古老的艺术,这本身就是一个高超的艺术。”

正如同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所言,“要用年轻的眼睛、年轻的情怀和心灵来看古老艺术,如果没有年轻的眼睛可能会把古老的艺术看做古董,而有了年轻的眼睛,古老的艺术就是再生的资源”。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